很流行的一首歌,從編曲到唱腔,都是流行音樂的東西,只不過在譜曲上,用了宮調式,也就是全曲都沒有“Fa(4)”和“Si(7)”,并且運用了很多古典樂器,算是流行中國風。
「有沒有勇氣遠走」
「帶著滿身的傷口」
「王侯將相看透」
「夜半飲酒消不盡那愁」
「離開金陵的碼頭」
「精致用詞為誰候」
「誰是香君解釋持子之手」
兩段鋪墊的主歌,歌詞很優美,一下子就將一對想要男方想要帶著戀人遠走高飛,但是世事難為的無力感寫了出來。
李自成攻陷北京,馬士英、阮大鋮等迎立福王,并對復社文人進行迫害,準備強逼李香君嫁與漕撫田仰為妾。
李香君堅決不從,矢志守樓,倒地撞頭時,血濺侯方域所贈的宮扇。
楊文在宮扇血痕上畫成桃花圖,李香君遂將桃花扇寄與侯方域。
故事從侯方域收到這把桃花扇開始。
將侯方域那悲憤無力的心情,用現代音樂的方法,委婉的描繪了出來。
哪怕我詩詞寫的再好,在這國破山河之際也無任何辦法可以帶你走,當初持子之手的約定,誰又能來解釋?
之前了解過《桃花扇》戲劇故事的人,能夠從葉未央這看似很普通的兩段主歌中,聽出侯方域與李香君之間愛而不得的離合之情。
不過就算是不知道《桃花扇》這個故事的普通觀眾,也能從音樂中感受到這種愛而不得,無力回轉的心意,不少觀眾心頭都蒙上了一股惆悵感。
惆悵感還沒多停留幾刻,旋律就驟然一變,曲風飄逸瀟灑了不少,輕飄飄的蕭聲和古箏聲齊鳴,琵琶聲不斷跳躍,但是明明帶著些歡快的旋律,骨子里卻透著一股愁。
葉未央也折扇一揮,重新打開了扇面,臉上的神色帶著些追憶與感慨的唱道:
「近花外樓,柳下舟,詞一首,花滿袖」
「那女兒家,心事讓,兩眉羞」
「綢緞與折扇的憑肩游」
「誰又笑渦紅透」
「暮雨入畫,將離愁,繪入這,紙深秋」
「將那陳詞,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盡金陵的柳」
「有明月怕登樓,愁不肯休」
遙想當年,才子佳人,細雨綿綿,泛舟之上,一把油紙傘下,綢緞與折扇憑肩同游,你笑渦紅透,我意氣風發,寫下新詞一首,露骨愛意,惹得佳人兩眉盡羞。
而如今在這秋雨初停,天涼如水,明月東升,正是登樓納涼賞月的好時候,我卻恐怕登樓。
我只能將這幅記憶中的暮雨畫面繪在紙上,睹物思人,度過這難熬的秋天。
那些你我唱爛了的舊詞,現在我再唱起,卻倒是多了幾分新愁。
回想起當初你折盡金陵的楊柳送相思之意,心中的愁意難休。
這段副歌中飽含的纏綿情誼,與抹不去的愁意,讓每一個觀眾都為之動容。
當初的愛情有多美好,現在就有多痛苦,愁意難休。
透骨的愁意,感染到了現場的所有人,不少人聽著葉未央的歌聲,都微微的嘆了口氣。
“哎呀呀呀,呀呀。”
黃鐸再次接腔,起了個昆曲的勢后,捏著腔調唱道:
“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
“妙啊~妙啊~”
這句詩,是侯方域面對曾經一見傾心的李香君,按耐不住心中的悸動,揮筆寫下的詩句。
青溪的岸邊盡是人們種的辛夷樹,卻比不上,東風一吹就開得漫山遍野的桃李花。
潔白的辛夷花雖是美,但是遠不及東風中搖曳的桃李花,用桃李花來盛贊心愛之人。
然而,此時此刻的侯方域,只覺得金粉雖然未消亡,但是滿天涯煙草卻盡斷人腸。
“世間何物似情濃~”
黃鐸依舊在唱著,并且唱腔更加悲愴與失落。
“哎呀呀呀,呀呀。”
“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