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幕起,戲幕落,誰是客?”
一首《赤伶》,在廖頡那聽著讓人心碎的戲腔中,落下了帷幕。
當舞臺上的燈光再次全部放亮,現場的觀眾們,全都愣愣的看著舞臺上正在謝幕的葉未央和廖頡,竟無一人鼓掌。
直到眼眶微紅的周聽打開麥克風贊揚:“完美的演出!”
臺下的觀眾們才幡然醒了過來,用力的鼓著掌,嘖嘖與感嘆語氣詞此起彼伏。
“好一個赤伶!”
“好一個位卑不敢忘憂國!”
“好一個戲里戲外誰是客!”
央視戲曲頻道的總制作人華清滿臉激動,用力的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連夸三個好。
對于戲曲行當的專業人士,在央視戲曲頻道工作了二十年,來來往往接觸過上千位國內專業戲曲表演藝術家的他來說,這首歌的意義,不只是在于歌曲中的愛國情,更是對“戲子”這個行當的一次正名!
誰說戲子就是無情的?
誰說戲子就是低賤的?
誰說戲子都是軟骨頭,只要給錢就能表演的?
哪怕戲子,也同樣擁有家國大愛,同樣憂國憂民,同樣會在家國崩塌之時英勇就義!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書讀萬卷不如德行一表。
一個人的德行好壞,和他從事的職業沒有根本性的關系。
而且每個人為了國家能付出的代價都不一樣。
有人多一些,有人少一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原意付出,那就沒有貴賤之分!
華清激動叫好之后,還覺得有些不過癮,立馬追問道:
“葉老師,冒昧問一下,剛才《赤伶》的那段歌曲背景故事,是真實的典故嗎?那位英勇就義的藝術家叫什么名字,方便告知嗎?”
他迫切的想要從故紙堆中翻出這個故事,如果是真實的,絕對要作為一個優秀的愛國主義故事永遠的傳唱下去。
華清都想好了,找上業內幾位知名的戲曲創作人,讓他們根據這個故事改編出京劇、昆劇、越劇、評劇的劇本,以后只要出國演出,就一定演這場戲!
戲名都想好了,就叫《赤伶》!
不過很可惜,葉未央搖了搖頭說道:“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音樂而創作的,不過我相信,在那個混亂年代,絕對有很多勇于抗爭的藝術家們,在外敵的侵略下,慷慨就義。”
“不論《赤伶》背后的故事是否存在,我創作這首歌的目的,就是向抗爭侵略者的藝術家們致敬。”
他以前小時候,曾經聽奶奶說過,以前他們老家有一個戲樓,當時侵略者占據了老家縣城后,曾經用武力脅迫戲樓里的戲班子為他們唱戲。
戲班子的班頭答應了。
但是在上臺唱戲時,每一位演員身上都揣著小刀和剪刀,在侵略者的長官們都到場后,借唱戲的機會,想要湊近他們刺殺。
不過很可惜,小鬼子們警惕性還是有的,刺殺并沒有成功,還未靠近五步,戲班子的演員們就被擒了,后來直接被拉到縣政府門口,當著人們的面,全都被槍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