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也是抗爭侵略者的藝術家們事跡之一嗎?
葉未央相信,不只是在他老家,當時全國肯定有不少這樣英勇的藝術家們,只是他們的事跡,鮮為人知,也鮮有人記載下來而已。
畢竟在那個時候,泱泱華夏,為了抗擊侵略死去的烈士們實在是太多了,多到根本記錄不過來。
聽聞《赤伶》的故事并不是真實的,華清有些可惜的嘆了口氣。
不過轉念一想,就像葉未央說的,不管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當年肯定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只是不太廣為人知而已。
華夏戲曲一直都是師徒傳承制度,而在上世紀20-40年代,可是有不少傳承都斷代了的。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情?
內里情況稍微想一想就明白了,無非就是曾經也有一批戲曲藝術家曾經英勇就義,才導致很多優秀的戲曲文化傳承斷代了。
就算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那個向抗爭侵略者的藝術家們致敬的情是真的!
《赤伶》戲曲化,還是很有必要的!
藝術本身就是脫胎于現實的虛構產物,基于現實,但是高于現實!
“好,非常好的表演!”梅蘭笑著鼓掌,插口說道:“葉老師這次的公演是精心設計過的啊。”
“兩首歌的安排非常巧妙。”
“眾所周知,《桃花扇》的故事是既講家國情仇,也講愛恨故事的。”
“而葉老師用兩首歌,分別講述出了《桃花扇》故事中的愛情,與《桃花扇》故事本身寄托的家國情懷。”
“這個處理方法,確實讓人驚艷,可以說是用現代流行音樂,將一篇古典劇本化用了進去。”
《桃花扇》本身的創作背景就是明末清初,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滅亡,女真人跨過山海關侵略大明,山河破碎大背景下因為權貴之爭而導致的愛情悲劇。
這部戲可以說是既講愛情,又講家國情懷。
剛好,葉未央創作的這倆首歌,同樣是既講愛情,又講家國情懷,可以說內核是和《桃花扇》一樣的。
《桃花扇》這首歌是借用了侯方域,來講述自己心中對失去摯愛的那股愁苦之情。
《赤伶》則是借用李香君,講述了一個現代飾演李香君的戲子,為了抗擊侵略者,血濺五步的故事。
可以說是將這片戲本兩位主角都化用到了歌曲之中,成為了核心的靈魂。
這種創作手段,確實讓人感到驚艷。
聽《桃花扇》,可以感受到侯方域對李香君的愛,以及一位手無寸鐵的書生在國破山河之際的無力感。
而聽《赤伶》,則可以感受到一介低賤名妓的貞烈,以及哪怕是戲子或者名妓,一樣有位卑不敢忘憂國的愛國情義。
這才真正的是將中華古典戲曲的魅力與精華,融入到了現代的流行音樂中,進行了二度演繹與改編。
周聽的嘴角掛著笑容,心中感嘆不已。
果然,這才是葉未央真正的實力。
單單只是將京劇《霸王別姬》中最驚艷的戲段融入到歌曲中的伯謙,輸的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