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說話!聽歌!”
臺下觀眾的議論聲很快被打斷。
葉未央舉著話筒,在幾個伴舞的簇擁下,走到舞臺邊緣,抄著一口清脆的,如同瓷器叮咚響的嗓音,連帶笑意的開口唱起。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短短幾句詞,同時將青花瓷的美麗與一位心上人的姑娘聯系到一起,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立馬油然而生。
從第一句開始。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短短12個字,卻在聽眾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副生動的畫面。
一位書生,又或者是匠人,拿著一個青花瓷素胚,縱向將筆全力按下去,然后橫向拖動并緩慢提筆。隨著筆身逐漸抬高,筆尖的接觸面積逐漸減少,筆觸由濃轉淡。
一整套繪畫動作,被寥寥幾個字就完美的形容了出來,非常生動,這就是華夏語言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之處。
但是光寫瓷器是不夠的,能共情的最好是人,所以下一句是“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看到美麗的青花瓷,想到的卻是你的臉龐,這種借物思人的情緒,立馬就讓聽眾感受到了歌里主角的柔情蜜意。
主歌下半段的四句同樣也是如此,寥寥幾句詞,就將充滿意蘊的古典物件和人的情感無縫銜接。
雖然沒有情節,但情緒上卻得到了連貫的釋放。
所有聽眾都從這段主歌中,聽出了濃郁的相思之情,讓人徒然升起一股惆悵之感。
這何嘗不是一種華夏古典文化的化用?
從古至今,華夏人的感情都是含蓄的。
比起大膽的直接示愛,明目張膽的表達愛情,華夏人更追究情感上的意境。
所以這首歌在歌詞中會用“檀香”、“宣紙”、“仕女圖”去側面的烘托情感,再用這樣的氛圍嫁接歌曲中主人公對遠方女子的思念。
青花瓷像你、檀香觸動我的思念,仕女圖讓我想起你的笑……
整段主歌,通篇沒有寫出一個“想”字,但是無一句詞不在表達著思念之情,這股情甚至已經透骨入髓,不管看到任何東西,我都能聯想到你。
這種含蓄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意境,幾乎瞬間就讓現場的觀眾們為之羨慕,為之傾倒。
評鑒人梅蘭更是忍不住激動拍掌,連連驚呼:“好詞,好詞!”
“這詞是怎么寫出來的,簡直太絕了!”
“通篇全是典雅典雅凄美的古典詩意!”
“葉老師的創作水平,真的讓人嘆服啊!”
所有觀眾都懷著一種說不清的特殊情緒,目不轉睛的看著舞臺上顧盼自帶風采的葉未央,期待著他接下來的演出。
僅僅只是聽了一段主歌,大家就已經確定,這將會是一首撼動整個樂壇的音樂,絕對能夠在華夏樂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晚上,將會是一個見證傳奇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