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看起來就是大白話,卻只有李白寫出來了,并且千年來想起思念故鄉的詩,大部分人第一個想起來的都是這首詩。
這種化解為繁,用最簡單,最大眾的音樂語言,寫出一首堪稱吊打目前所有中國風音樂,甚至重新為流行中國風進行定義的歌,這種能力真的讓人感到恐怖。
草,這種打臉的感覺,讓不少音樂制作人臉上都火辣辣的疼。
他們天天鉆研著如何在音樂中炫更多的技巧,讓旋律更加復雜,更加高級,怎么能夠做的更加別具一格。
結果葉未央只是拿出了一個利用“萬能和弦”與“填詞標準段落”,就將大家吊打的體無完膚了。
究其原因就在于,絕大部分人群,并不具備系統的音樂知識,也根本就不會剖析你的音樂性,好不好聽才是最重要的。
甚至說,好不好聽是評判作品唯一的標準。
音樂性強,然后呢?
大部分普通聽眾根本不懂這些,聽起來只會覺得,這唱的什么玩意啊!
這時候音樂性的意義何在?
換言之,有沒有音樂性其實對于流行樂來說,并不重要,好聽抓耳才是“正道”。
葉未央這是在赤裸裸的告訴華語樂壇的眾多音樂制作人們。
“你們的水平真的不太行,讓我用最簡單的音樂語言來教教你們,什么才是真正的流行中國風!”
說穿了,就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作為流行歌手,那么作品就應該取悅大眾為目的。
你可以創新,也可以強調音樂性,這都是很好的,但必須要貼合受眾的接受能力。
必須要讓大家覺得好聽之后,才能去談別的東西。
葉未央用一首《青花瓷》,告訴了所有華語音樂制作人一個道理。
一首歌旋律優劣的根本就不是和弦進行是否套路的問題,也不是使用模進次數多寡的問題。
同樣的和弦進行,一樣有寫得俗和寫得驚艷的旋律。
說到底,還是自己水平不夠的問題。
如果你水平夠高,一個簡單的和弦,也能作出經久不衰的好歌。
你水平不夠,哪怕用再多的技巧堆疊,作出來的也是一首垃圾。
一個優秀的藝術作品,從來不會用復不復雜來判定好與不好。
實事也確實如此。
前世《青花瓷》發布之后,可是獲得了當年金曲獎的最佳作曲的。
一向以專業性著稱和標榜自己的金曲獎,在《青花瓷》之前,已經有十幾年沒把最佳作曲頒這種技術獎頒給用“萬能和弦”這種套路的流行歌了。
而在《青花瓷》之后,也再也沒有一首用萬能和弦套路的歌獲得最佳作曲了。
就是說,明知道這個和弦進行很套路,明知道曲式很常見,但以技術為主的金曲獎最終慎重考慮后,還是把最佳作曲頒給了這首歌。
這正是說明了,《青花瓷》這首歌的旋律,做的實在是太厲害了,讓一眾專業人士,都嘆服的程度。
而當年的最佳作詞,也同樣頒給了《青花瓷》,原因就不用多贅述了,《青花瓷》的歌詞可以說是開了先河的程度,獲得最佳作詞絲毫不奇怪。
這樣一首奪得金曲獎雙魁,甚至往前數十幾年,往后數十幾年,都無人再可超越的歌。
讓無數吃流行音樂這口飯的音樂制作人們,除了嘆服,心里只剩下感覺到自己的音樂創作能力不足的羞愧情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