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后臺備場的葉未央穿著一身仿宋代襕衫的古服,這套衣服以白細布為料,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襞積,十分受宋代士人喜愛。
他的頭上,還戴著一頂東坡巾,又名烏角巾,相傳為蘇軾所戴,故名東坡巾。
這頂巾帽被疊成長方形,并且有四道折,被稱為“四墻”,墻外有重墻,比內墻稍窄小。
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之則有角,介在兩眉間。
看起來就像是兩個方鼎疊在頭上,蠻怪的,但是這就是宋朝士人常用的方巾。
在聽到撒老師的報幕后,葉未央便握住工作人員遞來的話筒,步伐堅定的走上了舞臺。
依舊是響徹全場的歡呼與掌聲,已經習慣了這些的葉未央只是淡淡的沖著觀眾們笑了笑。
走到舞臺中央,葉未央舉起話筒,直視著正對面的五位評鑒人。
“大家好,我是國風傳唱人,葉未央。”
“我把《定風波》,唱給你們聽。”
臺下立馬響起了喝彩的聲音。
“好!!”
“期待!!”
葉未央靜等三秒后,才伸手虛按了一下,觀眾們的歡呼聲立馬為之一停,現場再次安靜了下來。
這時,葉未央卻并沒有開始演唱,而是拿著話筒,在舞臺上踱步了起來。
一邊走著,他一邊還很富有感情的念道: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這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小序,也是蘇軾為什么寫這首詞的原因。
就像是歌手表演前先交代創作背景一樣,念完這段小序之后,音樂聲才隨之響起。
這首《定風波》的前奏非常具有搖滾色彩,一開始就是重重的鼓點聲和很激烈的電吉他轟鳴。
但是在很激烈的搖滾前奏后,當音樂進入主歌部分時,卻換成了輕柔的鋼琴獨奏。
葉未央也很溫柔,像是在訴說往事一般,似念似訴的唱了起來。
「放下千斤重,只剩無法承受之輕」
「得之我幸,縱有失去不怨命」
「酒先干為敬,是非留給后人評」
「喧囂過后,心中風波為誰定?」
葉未央的歌聲一響起,聲音中的那種豁達樂觀、風輕云淡的感覺就感染到了現場的觀眾們。
雖然還沒唱到任何《定風波》的原詞,但是這些葉未央自己寫的歌詞,與這首詞的原意境也是很相符的。
甚至他完善的表達出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隱藏在文字中,原本需要讀者自己去細細感悟才可以體會到的那些深層的含義。
現代人畢竟和古人受到的文化教育不同,一些在古人眼中稀松平常的文言文載體,在經過現代白話文教育的人眼里,已經有些晦澀難讀了。
葉未央這樣將原詞中蘊含的道理,揉碎掰裂的用更通俗的白話文唱給聽眾聽,其實就是一種對《定風波》的現代“注解”。
「英雄皆寂寞,錚錚鐵骨尚有柔情」
「時光無心,留不住奔波的身影」
「愿不負曾經,半生愛恨豈無憑」
「萬籟俱寂,夢里長歌還未靜」
葉未央的聲音溫柔又堅定,好似代入著蘇軾的視角,在細細回憶著他點點滴滴的英雄一生。
蘇軾是一位人生經歷非常坎坷的人,一生經歷了三貶三起復,一生客居多地,最遠被貶到過儋州,他的人生充滿了滄桑坎坷。
但是,他依舊笑看人生,依舊豪邁應對生活!
想到這些,葉未央緊握著拳頭,用力的揮舞了一下自己的襕衫長袖,將自己代入到蘇軾當年寫下這首詞的意境中,豪氣萬丈的用粵語繼續唱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