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以后會有回到國內,但現在還是不行。”
許部長和王洋是真的震驚了,尤其是王洋這個許大茂的老上級。
他沒想到許大茂這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廠長心里竟然藏著這么多事情,而且也一直在為國內的電影事業發展而努力著。
反觀他們每天忙的有時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可是卻絲毫沒想過以后如何發展北影廠和國內電影的事情。
為什么許大茂不將香江的特效公司設置在大陸,許部長他們自然也明白。
外國有許多東西是禁止向國內出口的,想要買那些先進的設備只能以香江作為中轉站。
與其多費功夫,還不如直接將公司設立在香江。
“許部長,從那些特效電影中不難分析電影和計算機未來的發展,我認為數碼影音在未來大有可為,數碼技術將取代現在的錄像帶,數字電影將取代膠片電影。
我們不能事事都落后別人一步的。”
許大茂的見識和眼光,讓許部長覺得很驚異,不過一想到他幾個月的時間就能收購香江電燈公司,也不得不承認許大茂這個“人才”的厲害。
可這許部長又怎么會知道許大茂的良苦用心呢。
中國電影在90年代是雪崩的年代。
雪崩的原因很多,電視和VCD的沖擊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要應對電視和VCD的沖擊,最有效的辦法是拍攝商業大片。
因為電視機屏幕很小,無法展示浩大的場面,視聽感受也完全不能跟在電影院比。
在60年代好萊塢為了對扛電視帶來的沖擊,出現了一股史詩大片的熱潮,《賓虛》、《阿拉伯的勞倫斯》、《埃及艷后》等等眾多轟動一時的史詩電影都誕生在這個時期。它們使得好萊塢進入了大片時代,讓好萊塢得以在電視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等到《星球大戰》為首的科幻大片橫空出世后,好萊塢電影徹底從泥沼中走了出來。
90年代中國電影雪崩后,一直找不到出路,直到2002年張一謀的《英雄》橫空出世,在兩個月的放映時間里取得2.5億元的驚人票房,轟動了整個電影界。
隨后《無極》、《夜宴》、《投名狀》等古裝大片紛至沓來。國內導演不擅長拍商業片,這些大片很多口碑都不怎么好。
不過正是這些大片把觀眾拉回了電影院,讓市場熱了起來,讓中國電影逐步回暖。
好萊塢的古裝大片潮十多年后,誕生了《星球大戰》。
中國電影在進入大片時代十幾年后,孕育出《流浪地球》。
現在有了北影廠,國產大片將提前不少年。
當然這必須是我們的特效技術能夠跟上時代步伐的基礎上。
許大茂想要通過他提議的這個數碼影音工程,將VCD和DVD掌握的手中,否則就無法阻止中國電影在90年代的雪崩。
上一世國內的DVD企業風光一時,到2000年左右,中國成為全球DVD的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
但產銷量巨大背后存在的嚴重問題是,DVD的核心專利和技術標準全部為國外企業掌握,DVD的核心元器件都是從國外進口,在國內只是簡單的組裝,中國企業基本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
如果許大茂只是將VCD搞出來,而不是掌握全部專利,那么許大茂搞出的VCD會跟跟上一世的DVD一樣,將在國外企業的聯合絞殺下死亡。
這就就必須將從光盤、光頭、解碼芯片,到影音技術,到VCD片源,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憑借一家公司輕易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