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雄立刻出聲應下,他雖然不知道許大茂為什么讓這些人偷偷過去,但是也沒有細問。
這些年跟在許大茂身邊,讓他明白一點,按照命令行事是一定沒錯的。
保衛公司的事情暫時能放一放,許大茂在家歇了兩天后又開始忙碌起電影后期制作的事情。
電影拍攝完成,最重要的工作無疑是剪輯。
電影創作可以說分為三個階段,編劇是一度創作,現場拍攝是二度創作,剪輯是三度創作。
好的剪輯師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把一堆爛素材剪成一個過得去的故事,而壞剪輯師,則會把一堆好素材剪成一部爛片。
在《末代皇帝》拍攝的過程中,拍完的膠片會立刻送到洗印廠,洗出的樣片第一時間送回剪輯室,幾組人馬平行工作,等到關機時,電影初剪基本完成了。
接下來的工作是精剪,而這正是電影的第三度創作。
作為導演不可能不懂剪輯,如果導演不懂剪輯,那一定是水貨,肯定拍不好電影。
許大茂當然不會剪片子,但他腦子里有的是這部電影的成片,按照電影的成片來進行精剪總是不會錯的。
許大茂不會剪輯只能把剪輯工作交給北影廠的剪輯師去處理。
不過他交出的只是下剪子的權利,每個鏡頭具體該怎么剪,每個鏡頭的剪輯點該怎么選,依然還是他說的算。
這就是許大茂獨斷專行,因為他壓根沒有聽別人意見的必要,《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都跟國內的其他電影有很大的不同,而他自己想要的剪輯風格跟現在的剪輯風格完全是兩回事。
現在鏡頭的長度是規定好的,全景7尺、中景5尺、近景3尺、特寫2尺。看過七八十年電影的人都會知道,這個時代的電影節奏非常慢。
對《末代皇帝》來說,要是按這個標準來剪,就會變得格外拖沓,原本的3個多小時,很可能被剪輯師弄到5個多小時。
所以,必須按照他的思路走。
配樂方面許大茂更是毫不馬虎,沒有一味的采取國內的樂器。
反而在有些地方用了國外的樂器,比如小提琴。
就為了襯托出那份歷史的厚重感。
為了后期的配樂,許大茂也算是煞費苦心。
中央戲劇學院音樂系的教授基本上全部讓許大茂請到了北影廠。
以自己記憶中的音樂為藍本,力求最完美的配樂。
可以說《末代皇帝》這部影片,許大茂已經在最大的可能下,做到了最好。
不過這段時間,許大茂都會準時準點回家吃飯。
后期制作是個精細的活兒,不能像拍攝一樣見天的盯在北影廠。
許大茂中午到家得時候,午飯早已經被程小繁布置好了,而一旁的凳子上還放著幾個小盒子,像是別人送來的禮品。
把手洗干凈,許大茂坐在桌子上向程小繁隨意問道:“小繁,家里來人啦?”
程小繁看許大茂注意到了禮盒,搖搖頭說:“沒人過來,這是我學生送我的禮物。”
許大茂愣了一下,還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他和程小繁結婚這么些年,還是第一次遇見這茬兒。
這年頭大學生雖然有不少補貼,但是大部分都會把錢給家里寄回去一部分。
只留下一些足夠自己伙食的票據和錢財在身上,說他們窮學生指定是沒錯的。
可就是這幫窮學生竟然給程小繁送禮了,你讓許大茂怎么可能不意外。
“什么日子啊?你那幫學生竟然給你送禮物?”
程小繁提醒說:“你忘啦,我之前跟你說過的教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