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位所謂大師的說法:如果你想砍斷老鼠的尾巴,那么不要慢慢的一截一截的砍,一下直接砍斷就行了。
長痛不如短痛。
而內地也陷入了兩難的局面,要么承受價格雙軌帶來的巨大內耗和一些腐壞的地方。
要么直接放手一搏,迎接市場浪潮的沖擊。
價格雙軌的弊端自然不用多說,據說一些地方1000噸鋼材原地不動被炒賣129次,價格翻了近三倍。
內耗和腐壞的情況可想而知,可他就是符合國內國情的。
而直接取消價格雙軌,進入價格單軌制度,弊端很快展現了出來。
3月,"闖關”行動從華夏最大的工業城市浦江開始。
當月,浦江市調整了280個種類商品的零售價,這些商品大都屬于小商品或日常生活必需品,漲價幅度在20-30%之間。
看見各種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價格不斷漲價,老百姓以為大幅度的漲價即將開始,于是從浦江開始大中城市首先掀起一股來勢兇猛的搶購風潮,并迅速蔓延全國。
當時搶購有多么瘋狂呢?
據說浦江火柴廠在2月底倉庫里還積壓著6000萬盒火柴,3月份又生產2000萬盒。
可是,3月份浦江調整物價之后的三天時間里一下子銷出4000萬盒,連同4月份生產的近1億盒火柴在三個月里一銷而光!
據當時媒體報道,南京鼓樓區一戶居民一口氣就買了400多盒火柴存放家里。
4月5日,決定放開豬肉、大路菜、豆制品和白糖4種主要副食品的零售價格,大中城市職工的補貼,從暗補改為明補。
從5月開始,全國中心城市的豬肉和其他肉食價格立刻飆升了70%!其他小商品價格也迅速跟進。
在京城,四種主要副食品上調后,價格上漲的幅度很快就突破了文件的規定。
豬肉由每市斤2.5元漲至4.9元,雞蛋由每市斤1.5元漲到2.7元,西紅柿價格在最高時竟賣到8元/斤!
不僅如此,4種主要副食品之外的各種商品也大都乘機漲價。
面對此情此景,各種限制價格上漲幅度的文件此刻也顯得蒼白無力,一場席卷全國的搶購風潮隨之而起。
除了貴重的家用電器、棉毛織品、肥皂、洗衣粉、白糖、食鹽等生活日用品遭到哄搶外,連滯銷商品、殘次商品也被搶購一空。
在物價飛漲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存錢不如存物”。
許大茂得到消息的時候正是程小繁剛剛生產不久之后。
為了這事許大茂刻意把鄒志雄叫到了家里。
“許先生,我們應該怎么做?”
許大茂毫不猶豫的開口說:“老鄒,你讓手底下的各個工廠給我玩命的生產,員工的加班費你自己談好,所有的商品通過萬國商貿的銷售渠道全部給我鋪出去。價格下降一成!!!”
剛要開口答應的鄒志雄,突然愣在原地,他還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許先生,您說價格下降一成?”
“對,現在立刻去辦!”許大茂的語氣不容置疑。
他不是一個純粹的商人,這種國難財他捫心自問,是絕對不可能賺的心安理得的。
雖然知道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基本已經成了定局,但是他還是想要自不量力的試一試。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萬國商貿來穩定住內地的物價,雖然希望很渺茫,但你沒做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治病下猛藥,是很容易出大亂子的,可有時候有些人想的遠遠比他這個普通老百姓想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