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鐘聲于百姓而言,基本和公雞打鳴差不多。夜晚要過去了!新的一天到來。
…
…
且說,崇禎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清晨,當今天子難得一見要早朝。昨天下午建奴兵臨城,便有通政司全部傳達到。
清晨五點時分,隨著午門上悠揚的鐘聲響起。在午門外的等候上朝的文臣、勛戚們一一的從朝房里出來。
這里額外說一句,雖然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狠人,早晨定在早上五點開始,還不耽擱7點鐘各衙門上班。而且風雨無阻。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大明朝的袞袞諸公不可能在皇城外喝西北風,挨露水。
午門之外是尚寶司、中書科、六科直房等。大佬們,百官們便是在值房里等候。而這百年來的慣例,各有各的“地盤”。絕不會去錯。
這個時候絕不會有官員去串門。大佬們在這個點都很疲倦,沒有人有心思和你搞什么勾兌。
文左武右。
文臣之首便是兩個閣臣:錢龍錫、成基命。
其后是九卿:吏部天官王永光,戶部尚書畢自嚴,兵部尚書王洽,禮部尚書何如寵,工部尚書張鳳翔,刑部尚書喬允升。左都御史曹于汴,大理卿康新民,通政使周延儒(以禮部尚書掌通政司事)。
武臣之首樞相:孫承宗、李邦華。
其后便是大明朝的武勛們:英國公張維賢,成國公朱純臣,總督京營襄城伯李守锜,新樂侯劉文炳,駙馬都尉冉興讓,誠意伯劉孔昭,惠安伯張慶臻,宣城伯衛時春,嘉定伯周奎,左都督田弘遇等。
群臣從午門中而入,過金水橋,并沒有如往日早朝一般在承天門前列隊等候上朝,而是繼續前行,去往皇極殿中。
這是大朝!
皇極殿原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殿。其功能并非上朝所用,而是為重大的政治事情所準備。如新帝登基,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在三大節(萬壽節、元旦、冬至)接受百官朝賀,并在此賜宴。
作為新進崛起的“紅人”,御史原抱奇走在隊伍中,在心里揣摩著。通政司明明通知的是早朝,怎么變成大朝?半點消息都沒有!
但想想建奴都兵臨城下,天子要拜將,恐怕也是正常的。他應當在此事中如何獲益?
禮部右侍郎錢謙益在六部隊列中同樣是一臉的懵逼。作為朝中東林黨的大佬,他照樣沒得到任何的通知。現在都火燒面門,天子還搞這個小把戲?
兵部尚書王洽老朽不堪,滿頭白發。面無表情的跟著隊伍。自兵部和樞密院合流后,他這個坐堂尚書的職權已經被剝奪一空。大小事由孫閣老主持。
皇極殿外丹陛重重。不夠格的官員們便在殿外站著。夠資格的朝參管們一一進殿,站好。
稍后凈鞭三響,王承恩、高時明、方正化、王永祚等大太監們和近臣文震孟、倪元璐、錦衣衛同知董琨等簇擁著崇禎走上丹陛,升座。
在首輔錢龍錫的帶頭下,百官躬身行禮,山呼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萬歲”的聲音在皇極殿中回蕩,崇禎嘴角露出一個譏諷的笑容。
萬歲個屁哦!
城外都已經是大軍臨城。
“眾卿平身!”崇禎沒有依照慣例讓太監們唱禮,而是從御座上站起來,俯身著大明群臣,“朕有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