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永遠無法忘懷建校陳老師對她的幫助,她一邊在學校通過學習和到建筑工地自我培養建筑技術的完善,品學兼優。
陳老師任命她擔任班上的勞動委員。
沒想到的是,陳老師竟然和她們一起勞動,和她們一起撿操場上的垃圾。她帶她們到圖書館幫她們幫忙,懇求管理員借給她們一些舊書,在班上建起圖書角;她把全班三十幾名同學帶到她家吃飯,教她們做她最拿手的鹵菜……
最關健的是陳老師給她們的人文教育,提升著自她們內在的素養。
她給她們介紹南陽建筑學校背后坊街的歷史:明朝居住于此秀才花如春在縣、府應考中,均名落孫山,灰心喪氣。一日在茶鋪吃閑茶,見一叫化婆伸手行乞,心生憐憫之心,遂將身上僅有的五文錢送與其買饅頭。叫化婆隨即謝過他,說,你是將相之才,可要努力考取功名。花如春受到叫化婆的激勵,便重拾書卷,日夜攻讀。最后在京考中提筆揮就一篇恤民安國的錦繡政論類文章,考中狀元。花如春回到南陽,深入百姓之中,了解百姓疾苦,上奏減輕賦稅徭役,勸導農耕惜民等治國安邦之策,深得朱元璋嘉許并施行之,取得非凡效績。于花如春功勞赫然,南陽府尹上奏朱元璋修建一花姓牌坊,彰顯花如春。朱元璋準奏,于是,這條街,從明朝叫到今天,一直未曾更改——坊街!講完這段歷史,陳老師總會對著她們感慨:今天的坊街猶如一朵盛開的芙蓉花,清香四溢,所有的現代化建筑在這老街映襯下,都是綠葉。會讓所有人一下子清醒,這里就是南陽,古老清香文化深厚的南陽。
從此,她知道她們生活在這南陽方歷史和文化深厚的土地上。陳老師還給她們講了一個西南局走出去的明星的故事:“明星原本是坊街旁邊馬園花園的中西南局文工團。他不止一次地流連踏進過坊街,這老街的情、老街的味,任何人在這里都可以增長知識、陶冶性情,吮吸這里,就是吸吮老南陽的文化**。有天賦的人生活在這樣的地方,一定會開竊!明星本人也說過:我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學過專業的表演,也沒有學過導演,但來到中西南局文工團后他說他突然開竊了,他覺得今天做的一切,除了自己的努力,還有天賜。他所說的天賜不是得感謝孕育并滋養他他開竅的坊街呢?”
陳老師的教育,不僅僅是傳授書本知識,身體力行的與她們學生并肩而行,還有讓她們深入了解她們腳下踩著的土地,用博大的人文精神來不經意地提升她們的素養,增加她們心靈里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最大氣質。
還有陳老師組織的勞動,是真正接地氣的勞動。在中專三年,陳老師組織她們班到學校附近一個敬老院義務勞動,三年間,每到周末,她們輪流去敬老院做衛生、陪老人們聊天、給老人們表演節目。那時,大家排成一隊,興沖沖地走在南陽的街道上,有的只是青春飛揚,更讓她們真正學會踏踏實實做人,自己就是自己的明星。
……
所以,學校據說最有錢的王同學追她,她當時確實不稀罕!
她要靠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選擇男人也是一樣,不是隨便哪個男人就能追上她的!
她要找自己真正喜歡的。
所以她認為自己有底氣拒絕有錢的王同學,她在中專建校的最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