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自習牛高馬大的章老師只是在講臺上坐了一會就離開了,復興中學作為尚海最好的中學之一,學生素質自然沒得說,完全不需要老師監督,一個個看書都看得賊認真。
程曉羽覺得無論如何,都得適應學生這個身份,這對他來說是種難道體驗。因此他看得很認真,只是無論語文還是政史地又或者英文,對于他來說都有點淺顯。他也覺得奇怪,為什么這么點簡單的東西,讀高中的時候就是只會死記硬背,完全沒辦法利用理解來吸收這些知識?
好比《思想政治》,讀書的時候很多類容看起來就像是天書,但現在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潛在的邏輯與想要表述的道理。比如有一章是專門論述“生產與消費”的關系。課本中的觀點是:人們的消費,不是由主觀愿望決定的,而是由客觀的物質生產狀況決定,即生產決定消費。
高中的時候程曉羽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概念,會下意識的認為這句話不好理解,明明是消費決定生產才對,我有錢就能買到任何想買的東西,為什么說是生產決定消費呢?
現在的程曉羽有過社會經歷之后,很容易就能看出來,這個概念是想表達,生產不僅能推動收入增長,從而擴大消費,還能夠通過生產增加消費品的數量和降低消費品的價格,讓人們的購買力雙向提高。
并且,他不僅有充分的消費經驗,也有充分的創造消費的經驗,思考還能更加的深入。那就是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辯證關系,準確的說書里的觀點也只是最淺層次的,實際上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是不斷變化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產品,應該有不同的說法。
比如說在生產力低下的階段,當時是生產決定消費,你得先有產品才有消費。像是衣服鞋帽這些比較基礎的必須品。
但在生產力發展的高級階段,又應該是以消費為先,有了龐大的消費群體才能進一步的促進生產。比如音樂電影這些藝術類的產品。
這其中還牽涉到產業升級的問題。如果僅僅以程曉羽年少時的淺薄知識,肯定是無法理解的這么透徹,但放在現在的程曉羽身上,挨過了幾年的社會毒打,被迫學習了不少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一下就能看明白......
以前的程曉羽,無論是十六歲的鋼琴少年程曉羽,還是十六歲的音樂總監程曉羽,對于閱讀生硬的教材都沒什么興趣,遠沒有看小說來的有意思。但現在的程曉羽已經能夠把理論和現實結合起來,因此看得津津有味。
一晃眼三十分鐘早自習就結束了,程曉羽還意猶未盡,一是不帶功利性的上學讀書,讓他并無壓力,也就沒有任何倦怠感,相比上班,讀書真是不要太輕松;二是二次為人,讀書變成了一種有趣的經歷,完全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為了樂趣而讀,這就讓上學讀書變成了一種享受......
總之程曉羽很自得其樂,除了數學依舊讓他看得頭大。
因為不是星期一,沒有升旗儀式的緣故。早自習結束就是語文課,程曉羽將嶄新的課本拿出來擺在桌子上。沒多久語文老師蔣文華,一個戴著眼鏡的四十歲中年微胖男子就邁著八字步走了進來。
等蔣老師推了下金絲蛤蟆鏡,宣布上課,值日生喊“起立”,程曉羽才將手中的政治課本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