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這祥瑞被放在正堂中央時,眾人看到,居然是兩只很大的魚,游在甕中。
且是比目魚,灰白色的,眼珠是純黑的。
“我唐土還未曾捕撈過如此碩大的比目魚。”高岳說到。
言下之意,這兩條魚是他派遣去日本的使團,讓日本漁民從海中撈上來的,由最澄和尚再攜帶到揚州來。
目的是什么?
高岳昂然而起,手握劍柄說出目的:“此一對魚,正是要獻給圣主的祥瑞啊!”
當即都督府內的一群僚佐和文吏,包括韓愈在內,都悚然敬畏而起,拱起衣袖,問高岳說“莫非圣主真的要封禪華岳?”
高岳頷首,隨即就回答他們:“尚書中候一書里曾記載,齊桓公于東館處,詢問管仲說,古代霸王皆封泰山,刻石記號,立顯象。今寡人何如古代霸王?管仲當時回答說,大王您的功勛便是保全了衛國,尚未達到霸王的功業,只可為霸君。圣王須做到功成、道洽,還有符出,才可以封禪泰山,現在比目之魚不至,鳳凰不臻,麒麟遠遁,未可以封。”
韓愈當先步走出,朗聲說:“也即是說,而今海東國進獻如此大的比目魚,便是所謂的符,當真是應天。”
此言一出,府內的僚佐文吏無不贊同連連。
另外廂坐著的軍將們淳樸些,明懷義就對蔡逢元低聲說:“還以為這兩條魚,是給阿爹廚院里做魚鲙,招待俺們的。”
蔡逢元便說:“這魚兩目連一起,看起來就惡心,給俺吃俺也不吃。”
可這會兒高岳又說,按照管子的說法,光有比目魚還不夠,得還有鳳凰和麒麟才行。
眾人就回答,既然天已讓比目魚至我唐來,那么鳳凰和麒麟的符瑞也一定會出現。
“書序曾說,(周)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白虎通義也曾說,周公祭泰山,用召公為尸。而今我唐的態勢,真的和周武革命時一模一樣。”大都督府司馬顧秀也符合韓愈道。
周武王攻滅商紂后,商在東方的勢力卻依舊很強,可惜武王還沒來得及討伐便駕崩,由是繼位的周成王便以叔叔周公為攝政,往東討伐淮水和泰山一帶的“東夷”,一直平定到了奄國(山東曲阜,后來在其廢墟上分封了魯國),且祭祀了泰山:這便是顧秀這番話的意思所在。
至于“一模一樣”,只需要將唐這個關中政權比擬為周,而淮夷、東夷等比擬為淮西和淄青兩個叛鎮即可。
對此高岳點頭,就說哪怕比目魚、鳳凰和麒麟三個祥瑞短時期內湊不齊,但本道先將比目魚送往長安,陛下可以據此先祭祀華山。
“衛國公所言甚是。”自然附和聲一片。
很快,這對比目魚就在糖霜畢羅念念不舍的目光中,作為貢物自揚州白沙院出發,在嚴密的護送下,開始順新開鑿的“衛公渠”,入淝水、淮水,而后走蔡水,到了河陰巡院,再往長安城里送,顧秀負責押運和奏祥瑞的職責。
但高岳明顯低估了心有靈犀的韋皋和杜佑......
已然落成的巍峨大佛前,韋皋也在群幕僚的伴同下,登臨而觀,“三川于令公的治理下,已成為真正的佛道樂土。”此刻連和尚都來奉迎。
于是幕僚們也不甘示弱,紛紛贊美韋皋為我唐的齊桓、晉文。
韋皋笑而不答,沒認可也沒否認,不過他卻明確表態,淮西平滅,圣主天子的功勛已不亞于秦皇漢武,也該封禪華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