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獲獎的消息在曰本國內被大肆報道,溢美之詞鋪天蓋地。
既然獲得的是政治氣息濃厚的柏林金熊獎,不從《藍色是一種暖色調》中看出點政治隱喻,好意思說自己有水平?
所以雖然影片還沒上映,從柏林傳回的劇透也不全,但各種各樣的解讀都出來了。
為什么雪野江川要拍這樣一部與以往風格截然不同的電影?
為什么選擇一個米國女孩愛上了曰本女孩?
為什么斯嘉麗的身份是駐日美軍的后代?
為什么把莉香設計成藍色頭發,藍色在這部電影里貫穿始終,到底什么寓意?
兩個女孩愛情失敗,主要原因是種族、文化還是階級隔閡?
莉香明明深愛著斯嘉麗,為什么又與異性的小栗旬糾纏不清,安排這樣人物關系的深層動機是什么?
最終極的問題是,柏林為什么把金熊獎頒給了這樣一部電影?
如果《藍色是一種暖色調》只獲得泰迪獎或者沒有獲獎,那么江川很可能會因為拍了這樣一部電影而被恥笑,現在卻成因為思想深刻而受到追捧。
東寶的發行人員倒是早早就到了柏林,獲獎后第一時間就開始海外發行洽談。
參加柏林電影節是去年就計劃好的,《藍色是一種暖色調》的上映日期也早有安排,所以上映日期早就定在二月二十六好,無論是否獲獎都第一時間放出去。
影片宣傳活動隨著獲獎迅速展開,金熊獎就是最好的宣傳,不過按照發行合約,東寶仍計劃投入上億的宣傳費。
江川對票房預期并不太高,從八十年代開始,曰本的票房主力是女性,這樣的電影未必能吸引她們。
《藍色是一種暖色調》的情況和《熱血高校》不一樣,娛樂性不夠,斯嘉麗還不是黑寡婦,也未必能吸引太多的男生捧場。
拍這部電影就是為了獲獎的,現在目的已經達到,也沒必要太在意能收回多少票房,非要期望比《熱血高校》更上一層樓似乎有些不現實。
配合了兩天電影節的活動,斯嘉麗二十二號傍晚離開了柏林,夜機返回洛杉磯。
江川二十三日上午也轉道阿姆斯特丹,飛回了東京。
李英愛也是二十三日離開的,一連四天兩人都半夜三更約出來散步,聊人生聊理想聊新的劇本。
新劇故事大綱基本聊出來了,暫時定名《師任堂》。
至于分集的劇情,李英愛一邊寫江川將一邊指導,反正MSN聯絡很方便。
師任堂與徐長今是同時代的人,劇名就是人名,很容易給人同質化的感覺。
對此李英愛也在江川鼓勵下有了充分心理準備,一旦開拍得面對這類質疑,得克服之前患得患失的心態,相信最終的作品不會辜負一番心血。
二十三日凌晨分別的時候,李英愛問江川:“您之前到過首爾嗎?”
江川大概猜到她想說什么,笑著搖頭:“沒有去過呢。”
李英愛也微笑起來:“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在首爾繼續散步。”
江川點點頭:“兩天前我就這么說過,現在就當接受了您的邀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