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過年時,曾經與陸小倩聊起創作,當時她就問:“您在漫畫中把《進擊的巨人》主角設置成歐洲人的形象,為什么要在真人電影里顛覆呢?”
江川有點答不上來,說自己有亞洲主義情懷什么的,很容易聯想到大東亞****那一套,陸小倩聽了可能不高興,他還是很了解自己老師的。
如果說曰本漫畫家的作品,用曰本演員更有代入感,那未免太狹隘了,似乎只照顧了本土市場。
事實證明影片拍不好,觀眾并不吃這套,原作真人電影是失敗的。
經過半年與好萊塢同行的接觸、合作,看了好萊塢一百多家特效公司的軟硬件投資之后,他明白在曰本無法復制。
先別說這些特制的軟硬件是否能買到,就是配齊了,也沒有未來的市場支撐,無法收回投入。
都說米國有三大支柱,軍隊、華爾街、好萊塢,這不是說著玩的,花錢買個電影公司容易,但這只不過是參與到影片制作團隊中去,有了使用好萊塢軟硬件的便利,而支撐好萊塢的雄厚軟硬件只有超級大國玩得起,那可不是投資幾十億美元的事。
江川算了一下,如果《進擊的巨人》真要拍出史詩級的感覺,投入不會低于一億五千萬美元。
《我是傳奇》投入一億五千萬美元,華納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每部投入差不多也是一億五千萬,票房四億才能保本。
《哈利·波特》全球上映,每部票房都超過了七億美元。
如果曰本公司制作一部曰本人主演的電影,沒有好萊塢的特效公司以及發行渠道支持,僅靠亞洲的市場能收入四億美元嗎?
恐怕很難,目前曰本票房最高的是《千與千尋》,也只有三億一千萬美元。
而按照以往的情形,即便影片能在北美上映,亞洲人主演的非功夫片電影的票房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不與好萊塢合作,《進擊的巨人》做不出好效果,即便與好萊塢特效公司合作了,曰本人演的電影也賣不出好價錢。
所以這部電影想要成功,似乎只有一條路,得忠于漫畫原作,選擇形象最貼近的歐美演員出演角色,在好萊塢制作,呈現出最好的效果。
那么這個工作就和目前江川在拍的《我是傳奇》差不多了,有他的投資,由他導演,其他都是好萊塢的團隊。
從斯嘉麗的經歷中他也有所觸動,人是一直在改變的,她從一名文藝片女星轉到商業片領域,也從嬌弱的小女人形象轉變成無情女殺手,而且游走于各大公司,拍完了DC還能拍漫威。
所以江川一開始的自我設限,其實有點看不開,給拍電影賦予了其他情懷,實際上未必有人吃這套。
然而推翻自己原來所有設定沒那么容易,江川對盡快開拍《進擊的巨人》有些遲疑了,如果不是曰本演員主演,那就真沒必要太著急了,技術一天天進步,特效是越做越好的。
美東時間三月十六日斯嘉麗離開劇組去拍《保姆日記》,曰本這邊十七日,《進擊的巨人》TV漫畫第二季在富士臺晚間十點開始播出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