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戰斗足以說明這一切,盡管鬼子是突襲進攻,兩面夾即,可清源警備旅的國軍敗得也太快了,湯炳權用了小半年的時間才打下來的各大城池,竟是連一個上午的時間都沒頂住,便全面潰敗,兵力無奈縮回清源縣,要不是劉志輝率領一營殊死拼殺擋住日軍進攻的鋒芒,清源縣能不能守下來都是個問號。
當時,就連湯炳權這個老狐貍都起了舍棄清源,退守西南的念頭。
他是被鬼子的鋒芒給嚇破了的膽。
所以這清源警備旅雖然有將近四千的兵力,可真要是算起戰斗力來,能擋得住多少鬼子可就不好說了。
不久之后,萊陽指揮部,近衛文在作戰部制定的同時攻取平鎮、虎頭山與清源的詳細作戰計劃之中,對清源警備旅的蔑視也表現得是淋漓盡致。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要同時對付虎頭山、平鎮、清源縣的三角形防御體系,近衛文采取的戰術其實非常簡單。
那就是三線作戰,兵分三路,同時進攻平鎮、虎頭山與清原縣。
至于兵力的具體部署上,近衛文是這么安排的。
既然這次是全面進攻,又將平鎮、虎頭山、清源縣籠罩在內,周邊再沒有其他礙事的抗日武裝,所以近衛文完全能夠騰得出手來,可以說是萊陽日偽軍傾巢出動。
其中針對平鎮根據地,近衛文調動了一支滿編精銳聯隊,外加上憲兵隊和周圍征調過來的日軍,足有四千多兵力,用來一舉推平平鎮。
而日軍得到的情報,平鎮根據地周衛國手上只有將近三千兵力,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到半年的新兵。
由此可見,近衛文是相當看得起平鎮根據地國軍獨立團的戰斗力的。
至于虎頭山這邊,近衛文也動用了將近三千人,兵力上是要勝過虎頭山八路軍兩千人的主力的。
唯獨進攻清源縣這邊,日軍只動用了不到三千人。
而清源警備旅有多少人呢?
足有將近四千兵力。
這是鬼子對付三處根椐地,唯一以少打多的一個點。
不僅如此,近衛文在劃分作戰任務的時候說的非常明白,中線進攻部隊預計會率先攻破并拿下清源縣,擊潰清源警備旅。
三角形防御體系一旦破其一點,整體的穩固性立馬就會破除。
擊潰清源警備旅之后,中線部隊則立馬趕往虎頭山,聯合進攻虎頭山根據地的部隊,一舉蕩平虎頭山,最后消滅平鎮根據地。
這就擺明了是瞧不起清源警備旅的意思,用最少的兵力,還要率先攻破清源,然后向三角形的另外兩點支援。
也不知道湯炳權知道日軍的作戰計劃之后,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