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典略曰: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比到當陽,眾十余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余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前因后果:曹操南來,劉表已死,劉琮要投降;諸葛亮認為劉備唯一的法子是襲取荊州,劉備卻不肯。
劉備去找劉琮(不是偷襲),劉琮不敢見他,劉琮手下許多人跟劉備而去;劉備去辭別了劉表墳墓,走了;到當陽,十余萬人跟著他走,日行十來里。
這就是所謂攜民渡江。
劉備在劉表麾下數年,劉表對他不算壞,但也不算好;他不欠劉琮什么,諸葛亮勸他直接打劉琮奪荊州,劉備說:“不忍心。”
生死之際,劉備還是沒對劉琮下手。還去辭別劉表墓,流了眼淚。是真正的感懷。
荊州即將歸屬曹操,十余萬人愿意背井離鄉跟劉備走;古代人安土重遷,為什么肯跟劉備走?因為他仁。
劉備回饋了大家對他的信任:他沒逃命,而是跟著大家一起走,日行十余里。即便曹操在背后虎豹騎追殺他。
這就是仁。善良,敦厚,質樸的心。
多說一點仁。
劉備的身份,許多人誤會了。彭羕后來勸馬超鬧事前后說過劉備:
老革荒悖,可復道邪
老革是什么?老兵油子是也。
劉備不是個讀書人,而喜歡結交豪俠——那會兒的豪俠,就是現在所謂“混社會的”。關張都是社會熱血男兒。相比起孫權有張昭可以團結士人,曹操有荀彧可以團結士人,劉備麾下,關張趙都是豪俠出身,黃魏出于行伍,馬超是邊地軍閥,說穿了,劉備就是支土土的豪俠隊伍。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劉備骨子里,是個老兵。他沒有什么大戰略規劃才能,但局部戰場,非常能打。
先前沒有自己的班底基業,依然縱橫中原。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劉表都希望他當雇傭兵。
后來有了自己的基業,那就厲害了。赤壁和漢中,曹操沒再能占他便宜。夷陵也是以多打少,開場占便宜的。
所以劉備不是一個溫文爾雅的讀書人,而是那么個脾氣:
“我的的盧和雙股劍呢?拿來!我他媽來干他一炮!”
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了。劉備不是個好脾氣的乖孩子,他也打人,比如著名的鞭打督郵,其實是他干的;比如他也殺人,彭羕要謀反,他干脆就殺了,沒給面子。
但劉備大體是仁的,換言之,講義氣,待人好。
實際上,劉備前期,簡直就是個活**:
袁紹打公孫瓚,他和田楷去幫熟人公孫瓚站臺。
曹操打徐州搞大屠殺,諸侯都看熱鬧,劉備身邊只有千余兵,以及一些蠻族騎兵,來幫忙了。陶謙要把徐州給他,他是真讓過的。
所以后來曹操袁紹都喜歡他,不為了他是漢室宗親——那會兒漢室宗親遍地爬,劉曄都是漢室宗親,還不是給曹操當個小秘書——而是因為劉備這人真講義氣,真給勁,而且確實挺能打。
劉備先后歸附過許多人。除了逃離曹操之外,沒有回頭對誰捅過刀子。在亂世,這就很難得了,許多人就做不到——比如呂布。
這是對舊人,劉備很仁義。
劉備先后打過許多仗,但沒屠過城。在亂世,這就很難得了,許多人就做不到——比如曹操。所以劉備到哪里,老百姓跟到哪里。
這是對百姓,劉備很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