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太上極力壓抑著心中的震驚,將這佛偈反復念了幾遍。
越念越有禪味,確實比他參悟的小乘佛法高深多了。
由此管中窺豹,多寶確實參悟了大乘佛法。
“這只是禪宗頓悟的第一層境界,還有下一層境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陳多寶看著太上震驚的神情,輕笑著說道。
這個更進一步、更具禪味的佛偈,帶給老子的沖擊也更大。
天下萬法,殊途同歸。
禪宗本就是佛法東傳以后,融合儒道教義而形成的大乘佛法。
因此禪宗思想里,也有一些道教包括人教的教義。
禪宗的心如明鏡和人教的太上忘情,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上心中仔細品味著這兩句佛偈,甚至感覺心境都有了一絲絲提高。
到了圣人境界,百尺竿頭想更進一步,何其難也。
平時修行萬年難有寸進,如今竟然只因多寶的兩句佛偈,就省了數萬年之功。
太上無法再把多寶當成尋常螻蟻看待,終于第一次正視起來。
他心中仔細謀算,接下來的布局算計,都要相應調整了。
本來太上對“化胡為佛”就沒有抱什么希望。
小乘佛教根基太淺,先天上就弱于大乘佛教。
就算全力與接引、準提相爭,也免不了失敗。
他之所以堅持“化胡為佛”,并不是為了阻止佛門大興。
陳多寶猜測的沒錯,他確實是另有目的。
因此,在老子原本的算計里,講道一千載就把多寶打發走,立下小乘佛教后就不管了。
接引、準提要逼多寶融入大乘佛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但如今,不一樣了。
“有了大乘佛法,可立大乘佛教。”
太上開口說道,不知不覺中,語氣里多了一絲認真。
禪宗可不弱于接引、準提的佛教,有了同等的平臺,那就能好好斗上一場了。
只要算計得好,就真的有機會能夠阻止佛門大興。
那“化胡為佛”就從表面上的昏招變成一箭雙雕的好計策,他也不用付出名聲掃地的代價。
陳多寶仔細觀察著太上帶著一絲認真的神情,心中淡然一笑。
太上的反應,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要想在圣人眼皮底下,同時完成三大主線任務,就必須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如何轉移?
以禪宗為籌碼,以阻攔佛門大興為誘餌,引誘太上加大對“化胡為佛”的重視程度,甚至必要時親自下場對付接引、準提。
也只有太上入場,才能帶給接引、準提龐大的壓力,讓他們無暇顧及自己的小動作。
最好是挑撥這些圣人大打出手,才能在夾縫中獲得渾水摸魚的機會。
“師伯,建立大乘佛教固然好,但多寶心中還有一個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