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恩殿后有三座門,門前有三路石階踏跺,三座門有宮墻接連,陵寢隔斷分為前朝和后寢兩部分。門頂是清一色黃琉璃瓦歇山頂,每座門面寬一間,進深兩間,其形態與故宮內的宮門同一建制。
“不知道大家去故宮留意過沒有,皇宮的午門有五個門洞,明三暗五,在古代皇宮大內有三朝五門之說”
系統開口,直播間齊刷刷問號。
“表示去過故宮,五個門洞也見了,所以有什么說法嗎?表示不知道,就是很哇塞,臥槽很氣派”
“沒毛病,很大,廁所難找”
“里面還有許多拍漢服的小姐姐,我很喜歡”
“樓上的,你暴露了”
系統:.........
一個正經的都沒有,老頑童不知道去哪兒了,正當系統打算開口,忽然一行彈幕飄過:
“天子五門”
仔細一看,是一個叫神仙子的水友。
“這位鐵汁你說的正解,你繼續說”
“好”
神仙子很干脆:
“三朝五門,《周禮》規定,天子五門,諸侯三門,象征著尊崇禮序;天子五門,分別是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諸侯僅有三門,沒有庫門和雉門。天子及諸侯皆有三朝,分別是外朝、治朝、燕朝,即外朝一,內朝二”
“所謂三朝:三朝的稱謂隨時代而變遷。古稱:外朝,治朝(或稱正朝),燕朝;唐時稱:大朝,常朝,入闔;宋時稱:大朝,常參,六參及朔望參(每五日及朔、望一參)。也就是:大規模禮儀性朝會,日常議政朝會,定期朝會三種。”
“而三朝又分天子三朝與諸侯三朝”
“天子三朝”
外朝:在皋門之內、庫門之外,大詢眾庶之朝也,朝士掌之。
治朝:在路門外,司士掌之。
燕朝:在路門內,大仆掌之。”
“諸侯三朝”
外朝:在皋門內、應門外。
治朝:在路門外。
燕朝:在路門內。”
“所謂五門;外為皋門,二為庫門,三為雉門,四為應門,五為路門。”
皋門:“皋者,遠也。皋門是王宮最外一重門,即應天門,引申為國門,天子守國門即此處。
庫門:庫有“藏于此”之意,故庫門內多有庫房或廄棚,即乾元門。
雉門:門前有雙觀,魏明帝改稱為閶闔門,即燭龍門。
應門:應者,居此以應治,是治朝之門,即大業門;
路門:路者,大也,路門為燕朝之門,門內即路寢,為天子及妃嬪燕居之所。即徽猷門”
一時間屏幕上大片的臥槽刷屏了。
“臥槽,臥槽,牛鼻了,一個盜墓節目怎么還整出來了大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