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清皇陵石五供雖大同小異,但形態各異各有千秋,無論是尺寸還是高度或者是款式顏色材質都各盡不相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這石五供的形狀以及香爐之上插著的云柱顏色,泰陵大多通體為白色,有的則是黑白兩段堆砌而成,有機會見到了那種再詳細給大家解釋”
“在這石五供后面便是方城了,最上方的城樓叫做明樓,過了方城后面就是最后的寶城與寶頂了,也就是真正的陵寢所在,此外方城、明樓,是整個陵區最高的建筑物”
畫面前移,前方青磚漫道,高高的臺階盡頭,正面一座高聳雄偉壯闊的城樓出現在眾人視野之中。
此城建在高高的月臺之上,形態四四方方,城前鋪設有斜長挺拔的神道石階,下部與月臺一致,用磚石筑墻,底部有一孔拱券門洞,頂部矗有木質重檐歇山的碑樓,上覆黃色琉璃瓦,飛檐料峭,重樓玉宇;紅墻之下門戶洞開,與下方方城門洞交相呼應。在城樓后方,可見左右有宮墻環繞,柏樹斜叢。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方城與明樓了,這座城池叫方城,方城包括城門以及環繞寶頂四周的城墻兩部分。城門上方的碑樓叫明樓,此碑樓與神功圣德碑樓建制如出一轍,前后左右四個門洞,樓中立廟謚碑;皇家陵寢之中修建方樓明城始于安徽鳳陽明皇陵”
隨著解說,曹七七與系統緩步踏上了陡峭的石階,臺階經歷風吹雨打,有些石料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一眼望去無論是石階亦或是墻壁斑駁滄桑。
“鳳陽明皇陵有內外三重陵墻,中間一到陵墻四門如城樓,分別稱南北東西明樓。由南京明孝陵開始,改為一座明樓的形制,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襲明孝陵方城明樓形制。特例的是清·道光皇帝未建明樓,至于原因大家應該不難猜出,無他,祖傳的大號玩脫了,battle沒打過”
“泰陵的方城,長寬各20.55米此樓的建制幾乎完全按照城樓而修建,城頭砌有城垛,垛內平整堅固,方城前后各有一拱券式門洞與兩扇帽釘城門,幾乎攻守兼備”
聽完系統的話,眾人恍然,目測方城的月臺就已經十余米高,這一下子整座方城城頭幾乎高近二十五米,七層樓高。
當曹七七與系統來到臺階盡頭,站在城門洞前,抬頭上瞧,雄偉壯觀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樓高高托起,鑲嵌在湛藍的晴空里,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真高”
眾人不忍感慨,單單畫面之中呈現的距離感,可見親身站在那座方城面前是有多么的沖擊感。
曹七七與系統看了許久,兩人收回了目光。前方的門戶半遮半掩,紅漆剝落,無人暇顧,無聲地在訴說著王朝衰敗后的頹廢景象,在一片吱吱呀呀的老木門軸嘎吱扭動的摩擦聲中,兩人推開了這兩扇門,一眼望去,在門洞的對面是一座琉璃墻壁,墻壁上鑲嵌有龍。
“莫西莫西,有人在家嗎?出來恰個飯呀?”
曹七七冷不丁來了一嗓子,聲音透過長長的門洞,聲音在前方的院子之中回蕩片刻才消匿無形,一側的系統目光詭異地看著她。
“怎么,你有意見?”
曹七七忽然扭回頭,斜眼看著他。
“沒意見”
系統果斷搖頭
“只是覺得老妹兒你這約飯的方式有點子草率,這個時候,雍正爺他可能想出來,奈何棺材板釘子釘地太結實,他想出來約飯奈何實力不允許”
系統信口開河滿嘴跑火車,求勝欲極其強烈。
眾人:.........
“老哥兒,你這......也太從心了”
“慫什么,就是剛!”
系統呵呵一陣冷笑:
“你們懂什么,大丈夫能伸能屈,我這叫尊重女性”
說話間,兩人穿過城門洞,來到了方城城樓后,入眼是一處月牙形小院,小院極其狹窄。對面墻上鑲嵌有一座紅墻黃瓦的琉璃影壁,壁頂為單坡式,脊兩端各有一琉璃鴟吻,檐頭有圓形瓦當和滴水瓦,斗拱下面圍一條綠色如意帶。影壁中央、南北兩面四隅各雕有卷草云紋和三角紋,其中左下角已經損毀嚴重,右下角的儼然蕩然無存。
環顧四周,兩邊都是高大的城墻,寶城前部與琉璃影壁相接,城上有馬道繞行一周。
“這是什么地界?怎么修的如此狹窄呢?”
“對哦,完全不符合皇帝高大上的身份”
“是不是偷工減料了?”
“這件月牙城”
老頑童冒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