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聽系統說道:
“鹵簿是我國封建社會帝王制度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解釋為“儀仗隊”,實際上鹵簿所涵蓋的內容比儀仗要豐富得多。鹵簿是專門也是直接為帝王的重大活動服務的。”
“中國古代帝王出外時扈從的儀仗隊。蔡邕書中曾記載:“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輿駕行幸,羽儀導從謂之鹵簿,自秦漢以來始有其名。”漢代以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皆有鹵簿,各有定制,并非為天子所專用。”
“事實上”
“鹵簿在漢代已經出現,
蔡邕《獨斷》中記述:“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
《后漢書·百官志》說:“天子每出,奏駕上鹵簿,用大駕則執御。”
漢應劭《漢官儀》解釋:“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兵衛以甲盾居外為前導,皆謂之簿,故曰鹵簿。”
鹵簿的“鹵”在古代是“櫓”的通假字,意思是“大盾”。
賈誼在《過秦論》里寫的“伏尸百萬,流血漂櫓”,意思是戰場廝殺慘烈,無數戰死的人血流成河,都能把大盾漂浮起來。從盾的防護意義引申為對帝王的防護保衛措施,包括武器裝備和護衛人員的有組織的行動,即“車駕次第”加上“兵衛以甲盾居外為前導”。
鹵簿的“簿”就是冊簿的意思,就是把“車駕次第”和保衛人員即裝備的規模、數量、等級形成文字的典籍。
鹵簿制度經過中國封建社會2000多年的發展,日趨完備,在車駕、護衛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儀仗(執舉金瓜、寶頂、旗幡)和樂舞(音樂演奏和舞蹈表演)。”
“最初,鹵簿為皇室專用,自漢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給鹵簿。”
“明朝時期鹵簿制度已經相當完善”
“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大金”政權以后,模仿明朝禮儀典章,制定“張黃蓋,鳴鼓奏樂”等最初的清代鹵簿制度”
“順治三年,定鹵簿儀仗”
御前鹵簿:馬五對,纛二十桿,旗二十執,槍十桿,撒袋五對,大刀十口,曲柄黃傘四,直柄黃傘八,紅傘二,藍傘二,白傘二,繡龍黃扇六,金黃素扇四,繡龍紅扇六,彩鳳紅扇四,吾杖二對,豹尾槍四根,臥瓜二對,立瓜二對。
“清軍入北京之后,努爾哈赤所定鹵簿儀制有所發展,儀物品種、數量上漸趨繁縟,但大體上仍舊遵循舊制。”
“鹵簿儀制最后定型在乾隆十三年,更大駕鹵簿為法駕鹵簿,行駕儀仗為鑾駕鹵簿,行幸儀仗為騎駕鹵簿,合三者為大駕鹵簿,共為四等,即:大駕鹵簿、法駕鹵簿、鑾駕鹵簿、騎駕鹵簿。
大駕鹵簿,用于郊祀祭天;
法駕鹵簿,用于朝會和太廟祭祖;
鑾駕鹵簿,用于平時出入;
騎駕鹵簿,用于行幸。
至此,清朝鹵簿最后形成了完善的禮儀制度。”
“帝王所乘坐的車架為“天子五輅”
“即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
《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輅,一曰玉輅,錫樊纓,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輅,釣,樊纓九就,建大旂以賓,同姓以封;象輅,朱,樊纓七就,建大赤以朝,異姓以封;革輅,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木輅,前樊鵠纓,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
《文選·潘岳〈藉田賦〉》:“五輅鳴鑾,九旗揚斾。”李善注曰:“《周禮》曰:王之五輅,一曰玉輅,二曰金輅,三曰象輅,四曰革輅,五曰木輅。”
《周禮·春官·巾車》:“王后之五輅,重翟,錫面朱緫;厭翟,勒面繢緫;安車,雕面鷖緫,皆有容蓋;翟車,貝面組緫,有握;輦車,組挽,有翣羽蓋。”
“那皇后的車呢?”
聽完了皇帝的車,水友們不禁好奇。
“皇后所乘車輛也有五輛”
“分別為:重翟、厭翟、安車、翟車、輦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