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樂》,用一百二十個舞者,這大大超過了古代天子“八佾”(六十四人)的規格”
“五代后漢時改十二和叫作“十二成””
“到宋徽宗的時以《大晟樂》為雅樂”
“《宋史職官志》說:“崇寧初,置局議大樂,樂成,置府建官以司之,禮、樂始分為二。””
直播間眾人聽的一頭霧水。
“所以,大清朝呢?”
這才是眾人關心的好奇點。
系統頓了頓說道:
“清宮廷音樂分雅樂、宴樂。
雅樂包括:《中和韶樂》、《丹陛大樂》、《中和清樂》、《丹陛清樂》、《導迎樂》、《鐃歌樂》、《禾辭桑歌樂》、《慶神歡樂》、《宴樂》、《賜宴樂》、《鄉樂》共11種”
“雅樂舞蹈為:佾舞。是清祭祀時所用的樂舞,只用于大祀及中祀”
“清代佾舞用八佾即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又有武舞(武功之舞)、文舞(文德之舞)之分。唯有文廟、文昌廟舞用六佾,只用文舞。大雩時祭天壇則用舞童十六人,兩手均執羽,又稱皇舞。”
“宴樂有《隊舞》(包括:用于宮廷朝會和宴饗的《慶隆舞》、用于宴請宮室場合的《世德舞》、用于出征凱旋筵席的《德勝舞》)”
“其中《慶隆舞》最初名為《莽式舞》,是滿族的傳統舞蹈”
除此之外,清朝還有四裔樂舞。
包括:《瓦爾喀部樂》(東部少數民族的樂舞)、《朝鮮國俳》(朝鮮樂舞)、《蒙古樂》(蒙古族樂舞)、《回部樂》(新疆地區的樂舞)、《番子樂》(即藏族樂舞)、《廓爾喀部樂》(尼泊爾歌舞)、《緬甸國樂》(緬甸樂舞)、《安南國樂》(越南樂舞)。
“清朝是中國第二個以少數民族執政并統領的封建主義王朝,“國粹”的“京劇”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忽然,青青子衿開口:
“據我所知,日本、韓國、越南也存在雅樂”
系統一愣:
“沒錯”
“韓國和日本的雅樂與古代中國所指的雅樂有所不同,不是在祭祀時用的那種規范的樂曲,而是混雜了很多娛樂民俗音樂的宮廷音樂集合。”
“日本的“雅樂”起源于中國唐朝的燕樂,例如《蘭陵王》《撥頭》《蘇莫遮》等,在唐朝屬于“百戲”實際上是類似于一種助興的曲藝型節目。對于日本雅樂,日本學界也普遍認為他來源于唐朝。”
雅樂最初在奈良時代自中國及朝鮮傳入日本,興盛于平安時代,至今仍是日本的宮廷音樂。
韓國現有的宮廷音樂中有“鄉樂”和“唐樂”之分。鄉樂就是韓國本土的宮廷音樂。唐樂指的是“唐宋時期的世俗音樂”,例如《步虛子——長春不老之曲》來源于宋代的“辭樂”或者是“詞曲”,本身不是宮廷的。宗廟祭禮樂也是韓國人自己編纂的,韓國目前保留的帶有雅樂性質的音樂就是《文廟祭禮樂》,使用的樂器,是仿照中國明王朝的禮樂制度。
朝鮮的雅樂,承襲中國夏商周三代的遺制。
越南雅樂,又名林邑樂,已被列入聯合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里。
越南雅樂誕生于黎朝(1427—1788),在阮朝(1802—1945)形成體系和程式,定為王家音樂。
直播間眾人嘆為觀止。
“我的天,原來我大天朝的文化音樂對外輸出如此厲害?”
“那必須的,在古代,有一說一,那時候說華夏是世界中心毫不為過,只是到清朝玩脫了”
“厲害了,我的國”
“好了,現在帶大家看看,光緒帝的神道碑亭!”
系統說著就要走上前,忽然轉動鏡頭,對準右側:
“同泰陵一樣,神道碑亭右側為神廚庫。后方為隆恩門東西側各有下馬碑,不同的是,在神道碑亭后方”
“其實關于道光皇帝后的歷代皇帝不修圣德神功碑亭,有這樣一種說法:清王朝有條規定:凡皇帝在位時丟失國之寸土者,死后便不準樹立圣德神功碑。”
“但,史書記載,道光皇帝強行解釋過一波”
道光皇帝在建陵詔中寫道:“……謹案各陵五孔橋南,均有圣德碑亭,清漢二通,覆以碑樓、制度恢宏,規模壯麗,在我列祖列宗之功德,自應若是尊崇,昭茲來許,在朕則易樹文,文亦不可以圣德神功字,率行加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