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上的變化在泰陵之初有所提及,從雍正的泰陵開始,以后各陵五供中的爐的高度基本保持在110厘米左右,祭臺和五供的尺寸才基本保持了穩定”
“明陵石五供的香爐、花瓶和燭臺矮小敦實,腹部大而下垂,瓶和燭臺的造型與人們日常使用的實物差距較大。”
“清陵石五供從康熙帝的景陵開始,五供的器型發生了變化,漸趨挺拔,接近實物,到清朝中期,五供的形狀與實物已完全一致。”
“光緒帝的崇陵是清朝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營建的最后一座皇帝陵,其五供形制除香爐外,花瓶和燭臺均為四棱形的,此為清陵中的孤例。但其變化完全符合清陵石五供的變化規律。”
直播間眾人紛紛表示學到了。
“那你的意思是,這黑白兩段,是材質發生了變化?”
曹七七問。
“女俠你回答完全正確,不愧是冰雪聰明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系統狂派馬屁,直播間眾人不忍直視。
“被水滸蘿莉欺負成這樣,也是沒誰了”
只聽系統繼續說道:
“在清朝眾多皇陵之中石五供在結構上逐漸在演變”
“首先是香爐結構變化”
“裕陵以前的8座清皇家陵寢,香爐的爐身與爐頂均用一塊石料雕琢而成。從乾隆帝的裕陵開始,用兩塊石料,即香爐爐身用青白石料,而爐頂用馬鞍山紫砂石,頂、身之間卯榫相接。”
“其次是燭臺與蠟燭”
“清陵,燭臺和蠟燭從福陵到泰陵,都是用一塊石料雕琢而成的,從乾隆帝的裕陵開始,均改用兩塊石料,燭臺用青白石,蠟連火焰用馬鞍山紫砂石,成為定制。”
“最后是花瓶以及祭臺”
“從福陵到崇陵,瓶及瓶上的靈芝均用兩塊石料雕刻,卯榫相接,其間沒有變化。再從祭臺的結構上看,從福陵到裕陵,祭臺均由三塊石料構成,即上枋上梟部分為一塊石料。束腰部分為一塊石料,束腰以下為一塊石料。從嘉慶帝的昌陵開始均改為上下兩塊石料,即束腰、上梟、上枋為一塊石料,下梟、下枋、圭角為一塊石料。”
“從結構上看,早期陵寢的石五供比較簡單,用料單一,到后期比較復雜,所用石料質量也比較講究。”
“特別提示:”
系統頓了頓,加重語氣說道:
“在如今,清陵石五供保存得最完整的當屬慕東陵的石五供。”
“你說過”
神仙子忽然冒頭。
“哦哦,我說過?”
系統一頭黑人問號,費解地撓了撓頭,難道自己失憶了?
“繼續說”
曹七七開口。
“哦哦”
鏡頭抵近了一些,繞著石五供與祭臺緩慢360度無死角拍攝。
系統一邊拍攝一邊解說道:
“另外,清皇陵內,石五供的排列順序也是不一樣的”
“從努爾哈赤的福陵到嘉慶帝的昌陵,這10座帝后陵的石五供均是燭臺排在最外側。從道光帝的慕陵(包括昌西陵)直到最后的光緒帝崇陵,后8陵則是花瓶排在最外側。”
直播間眾人錯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