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能不一樣?”
“話說,為什么包括昌西陵呢?”
這時候,青青子衿忽然開口:
“因為昌西陵建于咸豐年間”
眾人瞬間明悟:
“掃噶,掃迪斯奈”
“了解了解”
“至于為什么排列不同......”
系統思忖一二,猶猶豫豫解釋道:
“有一種說法是:古人排列習慣是高者居中,兩側逐次低下。”
“裕陵以前的清皇家陵寢內供奉的石五供,在高度上,花瓶都高于燭臺,如孝陵瓶高72厘米,燭臺高67.5厘米。景陵瓶高10.5厘米,燭臺高81厘米。泰陵瓶高118厘米,燭臺高84厘米。所以,人們習慣把最矮的燭臺排在了最外側”
“從乾隆裕陵起,五供中的花瓶、燭臺與實物基本一致。這樣,燭臺就高于花瓶,如果繼續沿襲以往的排列順序,仍把燭臺排在最外側,就會顯得高低極其不協調,裕陵就出現了這種情況。裕陵燭臺高128厘米,而花瓶卻只有110厘米。燭臺放在外面就會顯得高低起伏十分怪異”
“嘉慶帝在營建昌陵之初,為了避免這種高低不協調的現象,將花瓶的高度增加了11厘米,花瓶實際高為121厘米,將燭臺降低了43厘米,燭臺實際為85厘米,這種做法使得花瓶與燭臺的器具造型受到了一定影響。而在營建慕陵之際,吸取了昌陵的教訓,將花瓶和燭臺的位置對調了一下,花瓶排在了最外側,這樣既解決了高低不協調的問題,也避免了對五供器型的不良影響。”
“有這種說法嗎?”
XXX所所長睡眼惺忪,喝著咖啡強打精神問邊上抱著小本本認真做筆記的小同志們詢問。
“這個.....不是很清楚,所長,我們需要查查資料”
同志們很為難,大過年大清早被call起來加班。
所長瞟了一眼一側辦公桌上堆積如山的資料與檔案,小山一般他看著腦殼都疼。
“這該死的盜墓賊,大過年也不休息沒事找事,真特么是有病”
另一頭,系統繼續說道:
“轉回頭,說一說,石五供上的雕飾變化”
說著鏡頭給了石五供一個特寫。
“清前期營建的福陵、昭陵、孝陵、景陵、孝東陵、昭西陵、泰陵、泰東陵的花瓶、燭臺器身上皆光素,無紋飾雕刻。香爐爐身上也無紋飾雕刻,只有爐頂上刻龍兩條、如意云和海水江崖,在三條爐腿上各雕一個狻猊頭像。”
“從乾隆的裕陵開始,石五供上首次出現紋飾雕刻,其圖案為獸面紋。”
“嘉慶昌陵可能是因仿泰陵遵循祖制而建的原因,其五供表面仍為光素。”
“從道光皇帝的慕陵開始,五供器物表面再次出現紋飾雕刻。慕陵的香爐、花瓶上滿雕流云,而燭臺仍為光素。”
“而咸豐年間建造的昌西陵、慕東陵只有香爐仿慕陵,亦刻“萬福流云”圖案,而瓶和燭臺則皆為光素。”
“從咸豐的定陵開始,以后各帝、后陵,無論香爐、瓶和燭臺皆通體雕刻紋飾,其中以獸面紋為主。瓶和燭臺上還加飾一些蕉葉、日、月、陰陽魚等圖案,形成定制并流傳下去。”
系統忽然話鋒一轉:
“不過有一點,不知大家發現沒有”
說著系統將鏡頭對準祭臺上枋的花紋:
“清代所有五供祭臺的上枋看面皆雕刻纏枝蓮花,上下梟刻仰覆蓮瓣,束腰刻琬花結帶。這些從清初到清末沒有變化。”
“而紋飾上的變化主要集中在下枋”
Ps:感謝:樸燦烈樸sir、lkjnh、自娛自樂、fairy-of-swo(triple-kill)投的票票,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厚愛,謝謝大家,我盡量將昨天的章節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