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設!”
在眾人討論中,曹七七已經來到第一道石門東張西望,系統則跟在其身后繼續說道:
“在清朝,將皇帝后宮分為八個等級,依次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還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侍寢的宮女)。”
“她們的陵寢也各有等級”
“皇貴妃與貴妃、妃子陵寢形制類似,都建有罩門券、門洞券、梓券、金券,有石門一道,地宮內無石雕刻,規模較皇后陵小。”
“但是建于乾隆時期的景陵皇貴妃園寢和純惠皇貴妃地宮較為特殊,二者在罩門券前又建有閃當券和隧道券。”
“嬪和貴人的地宮一切均為磚券,無石門。”
“常在、答應的地宮是清皇家陵寢地宮中最為卑微的,也是最沒牌面的。”
“無券洞、無墓道,徑直用磚砌成長方形的池子。棺槨放入后用條石蓋住,直接封土建造寶頂。”
眾人嘩然。
“果然封建禮教不好惹啊,是個人別說活著,就是死了也分三六九等”
“怪不得后宮女人拼了命往上爬,這尼瑪,看看常在和答應,簡直死的不要太憋屈”
“造孽啊”
“話說,主播,我們不想知道他們有何不同,我們就想了解了解后宮妃嬪這些皇帝的軟肋”
“對對對”
說到這話題,人們開始起哄,系統心領神會地呵呵一笑:
“滾犢子,群里向往穿越回古代的老少爺們,有一個算一個,注意了,現在哥就給你們來說道說道,滿足一下你們的好奇心”
“清朝后宮妃嬪制度是這樣shai的”
后金時期:
關外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后妃制度。這時妻妾沒有名號,稱“福晉”或“格格”。
皇太極時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天聰六年(1632年)二月,已冊立了中宮福晉(孝端文皇后哲哲)、西宮福晉(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的皇太極,選擇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為東宮福晉。
其后,皇太極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學會,不用時期抱大腿一定要注意找對位置,大明朝后宮大腿也挺硬的”
其次,入關后。
順治時期:
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采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并沒有真正執行。同時“福晉”、“格格”的稱謂仍然存在。
康熙時期: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后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后妃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儲秀宮。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道光時期:
嘉慶帝逝世后,道光帝對父親嘉慶帝的遺孀、諸位庶母晉尊升位,例如:如妃晉尊為皇考如貴妃、安常在晉尊為皇考安嬪。此后,先朝妃嬪晉尊升位,成為清帝登基后的慣例。此慣例延續至清末。同時,道光帝的多位妃嬪降位在清朝諸帝后宮比較少見,如彤貴妃連降三級亦是罕見。
同治帝、光緒帝時期:
晚清時,同治帝、光緒帝的后妃人數與前朝相比大為減少。
同治帝僅一后四妃,光緒帝僅一后二妃。
宣統皇帝時期:
據說溥儀一皇后、一妃子,但是此說法有爭議。
“這就是大清朝后妃制度,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ps:感謝:fairy-of-swo、糞花涂墻,投的票票,感謝大家,4000字大章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