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現存的著名毗盧造像之中,隆興寺毘盧佛銅像與藏西毗盧佛坐像較為著名”
“隆興寺毘盧佛銅像,據說這尊毗盧佛是明萬歷皇帝朱翊鈞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壽所御制的。”
“它位于河北省正定隆興寺中軸線最末端的毘盧殿,原來是正定縣北門里崇因寺的主殿,后來寺院廢棄,僅存此殿,1959年遷建于隆興寺內。大殿創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殿內有一尊,在蓮座的每一花瓣上均鑄一小佛,共計一千尊佛,三層蓮座上還鑄有十二尊毘盧佛,總計一千零十二尊佛,構成了千佛繞毘盧的形象,構思十分別致巧妙,是銅佛像的典型代表。這尊毗盧佛,鑄造最為精美,造型最為奇特。”
“整尊毗盧佛全部為青銅鑄造,由三層蓮座和三層四面佛像制而成,自下而上逐層縮小,象座寶塔。佛像高6.72米,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
“三層蓮座剛好1000個蓮瓣,每個蓮瓣鑄有一尊坐式小佛,1000尊小佛是千姿百態,富于變化,三尊四面佛剛好12尊,加起來1012尊,另外60尊在在12尊四面佛頭戴的佛冠上,12尊四面佛戴的都是5佛冠,這剛好60尊,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
“其喻意:1000代表大千世界由佛來統治,72就是萬歷皇帝母親的壽辰。”
“這尊皇家御制的毗盧佛無論在構思、造型,還是在做工上都不同凡響,據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堪稱海內孤例。令人印象深刻!”
“而藏西毗盧佛坐像,高高36cm,佛像白毫嵌金,纓絡嵌銀、紅銅、綠松石,造型典雅古樸,裝飾精美細致”
“主播,坦白了,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眾人對系統信手拈來表示十分的好奇。
“咳咳,那個,我們說正事”
系統強行轉移話題:
“大家再來看邊緣的獸頭鋪首銜環”
“哦~~看著眼熟”
“這不就是大門上門環那東西嗎?”
眾人望著獸頭門環一個個坐等下文。
只聽系統微微說道:
“鋪首是安裝在大門上銜門環的一種底座,它是中國傳統的大門裝飾,又稱門輔。傳說輔首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性好靜,警覺性極高,善于嚴把門戶。”
“另有一說,輔首銜環是漢代畫像石刻比較常見的一種圖案,它是由饕餮逐漸演化而來。饕餮是一種中國傳統的神獸,因為這種神獸兇惡、貪婪,所以一般讓其銜環,作為鋪首置于大門上,用以驅邪。其實漢代畫像石刻中的鋪首,往往綜合了許多獸類的特征,在此基礎上進行夸張變形,造型既像牛,又像虎,面目兇惡,非常可怕。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護神。現在民居中常見的虎頭門環正是這種文化因素的延續。”
“民用的輔首一般安裝在最主要的大門上,造型簡單,呈圓形,多為鐵制或銅制,客人來訪,可用門環輕擊輔首,發出清脆的金屬之聲。戶主聞之,便開門迎客。最講究的要數帝王宮殿大門上的輔首,銅制鎏金,形象多為虎、螭、龜、蛇,這些圖案的寓意是星宿守門,能預知兇吉,也有用瞪目張口的獅頭作為輔首的,既有守門之意,又顯示了皇家建筑的雄偉與莊嚴。中國早在漢代便已使用輔首,至今已逾兩千年。輔首可反映歷史的變遷,可顯示使用者的地位。”
“鋪首銜環出現在商代,漢代的陶器和青銅器以及畫像石、墓門以及棺槨上均有出現。輔首所銜之環為門環,門環是用來開關大門和叩門的。鋪首銜環即鋪首,明清以后升格為龍族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性好靜,警覺性極高,善于嚴把門戶。”
“輔首銜環早于建筑,有“門”才會有“鋪首銜環”,盡管史前的“鋪首銜環”很原始,但從原始的“門拉手”、再從“鋪首”到“椒圖”,基本功能基本沒變。”
“椒圖??”
眾人蒙蔽了。
“椒圖在明清以前叫“鋪首銜環”,浮雕形象是龍獅嘴里含一個圓環,可敲打圓環問主人在否。”
““椒圖”文化的興盛于明清,最早的記錄出現在漢代。”
椒圖,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輔首銜環為其形象。有版本說椒圖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第九子。
“椒圖形像螺蚌。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閉緊,人們將它用在門上,除取“緊閉”之意,以求平安外,還因其面目猙獰以負責看守門戶,鎮守邪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即椒圖“性好僻靜”,忠于職守,故常被飾為大門上的鐵環獸或擋門的石鼓,讓其照顧一家一戶的安寧,被民間稱作“性情溫順”的龍子。”
“哦~~~原來如此,輔首銜環的神獸居然還不一樣”
眾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