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先生曾言: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
“可見歷史上對隆裕皇太后的評價頗高”
“而且比較有意思的是:隆裕皇后不僅博覽群書,對西方歷史與征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因此,她不會盲目反對維新變法的實行。雖然她的征治天賦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開眼看世界”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當時的紫禁城中是非常進步的。曾和四格格、德齡一起探討各國,她說:“我知道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最高統治者,而有些國家是像美諦就是,美諦對我們很友好。不過遺憾的是現在到美諦去的都是些平民,沒準人家美諦人以為我們中國都是這樣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夠有幾個滿洲貴族去,好讓他們知道我們到底是個什么樣子。”然后她告訴德齡,自己正在讀一些不同國家的歷史,當然是已經翻譯成中文的。”
“隆裕皇太后居然還是一個進步女青年”
這著實出乎了眾人意料之外。
“是啊,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年代敢睜眼看世界實屬難得”
眾人紛紛給出了合理的評價。
“話說,抬皇杠是不是也有等級限制呢?”
在曹七七直播間潛水這么多天的人,深知一個事情,那就是封建社會什么東西都要分三六九等,這個抬黃杠應該也不例外。
“沒錯”
系統說道:
“以前在老北京,有一行當叫‘杠房’,亦作“槓房”。舊社會稱出租殯葬用具和提供人力、鼓樂等的鋪子,這些都是專業抬棺送葬的,相當于現在的殯儀館等”
“老舍《四世同堂》十二:“明天就有一檔子喪事,你教他們倆一清早就跟我走,杠房有孝袍子,我給他們賃兩身。””
“杠房都是尋常人家,而皇帝、皇后等死安葬時后,由內務府鑾輿衙派人抬棺,叫抬皇杠。”
“抬黃杠所用人員多少,有嚴格等級之分。”
皇帝、皇后將一百二十人攏一班,總分兩班,共二百四十人;
嬪妃將八十二人攏一班,總分兩班,共一百六十四人。
出殯之前,通常在德勝門演皇杠,由清廷派大臣專職專管。正式出殯,杠上放棺木,罩以黃緞繡龍棺罩;演皇杠時,大臣坐在杠上,罩上棺罩,杠上放一碗清水。
抬棺人一律身穿大紅繡團花錦衣,頭戴青帽紅翎,足蹬粉底青靴,加黃靴護,手戴黃手套。杠前、杠后各跟打“響尺”的杠頭兩名、執鞭壓差兩名。俱頭戴清制白涼帽(去纓),身穿白孝衣。杠夫、杠頭等身材高矮一致,步伐齊整。
領杠頭人在前面手持“響尺”,“響尺”邦邦一響,抬杠人整整齊齊抬將起來,身架、步法、眼神都有定規,“上身穩,穩如泰山;腳步齊,分寸不離”。
拐彎、換肩、停止都由“響尺”聲指揮,不許散亂,不許說話,只聽邦邦的響尺聲換腳步。
棺罩四角,有四個杏黃盤花絲線系著的彩穗,要求彩穗垂直抖動,不能亂晃。演皇杠大臣坐在杠上,面前放的一碗清水,不許灑出一滴,才算成功。
嬪妃出殯,也要演皇杠,不過相對比較簡單,一般檢查皇杠無誤、抬杠等只要符合要求即可交差準備出殯。
“出殯時先由七十二人將梓宮抬出東華門。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約有一千六百人之多。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的隊伍,車轎等。”
“光緒出殯7920人抬皇杠;”
“大佬袁坐館出殯80人抬棺,規格堪稱“皇杠”
“偽滿溥儀的“祥貴人”譚玉齡的葬禮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皇杠,同樣用80人抬黃杠,自此,“暫安”、“奉安”典禮均成歷史陳跡。”
說話間,他將鏡頭對準棺槨外層,光緒帝與隆裕皇后的棺木表面斑駁皸裂,破敗不堪。
“別看如今如此,但當初棺木做成之際,前前后后總共刷有四十九道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