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歸根究底,還是道光皇帝自己想要挪陵,他想距離父母更近一些”
曹七七給道光皇帝的遷陵做了總結。
“道光皇帝有四位皇后,分別是:孝穆成皇后(滿洲鑲黃旗)、孝慎成皇后(滿洲鑲黃旗)、孝全成皇后(滿洲正紅旗人,后抬滿洲鑲黃旗)、孝靜成皇后(滿族正藍旗,后抬滿洲正黃旗)”
“其中孝靜成皇后爾濟吉特氏原本并不是皇后,她的身份地位在道光皇帝生前最高不過才晉封為皇貴妃”
“咸豐五年七月初一,才真正晉尊為康慈皇太后,同年七月初九日薨逝,由于死在了道光皇帝之后,帝陵地宮已經關閉,因而只得單獨葬于慕東陵。后來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累加謚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圣成皇后。”
“慕東陵原本為道光皇帝的妃園寢,但由于孝靜成皇后的葬入,變成了一座由妃園寢升格的皇后陵,這也是清代規制最低的皇后陵。”
“老妹兒,你說的什么鑲黃旗、正紅旗、正藍旗是什么?”
“難道是傳說中的八旗?”
有人猜到了些什么,但是不敢確定。
“是的,對于八旗和八旗子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關于八旗的話題說來話長,曹七七耐心地到:
“八旗最初源于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總體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女真人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最小單位為牛錄,其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額真又稱厄真,意為‘XX之主’或“佐領”)(牛錄,漢譯為‘箭’/‘大箭’的意思,最初之時,女貞為游獵民族之時,出兵或打獵,按族黨屯寨進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為一牛錄,由此而得名。)
女真人在對外防御與征伐過程中采取了以牛錄額真統領牛錄的組織形式,從而牛錄組織具有了軍事職能。為便于統一指揮大規模的圍獵或作戰,需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志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
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固山是滿洲戶口和軍事編制的最大單位,漢語稱“旗”。
大致分為: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名;5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名;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名,固山額真漢譯都統,1固山即為1旗,每固山(旗)除固山額真外,設左右梅勒額真為副職。
每旗原則上應該包含二十五個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共計七千五百人。但是實際上,每旗的牛錄數量都是不一樣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隨時可以按照皇帝個人的愛好而不斷變更的。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滿洲八旗之制確立。
原四旗名稱冠以“正”,另四旗名稱以黃、紅、白、藍冠以“鑲”,即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斗力。
努爾哈赤遂于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于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