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眾人一臉茫然。
“布吉島”
“直說,我洗耳恭聽”
人們習慣性躺平。
曹七七苦笑道:
《禮記》有言:“大夫士出入君門,不踐閾。”
意思是做臣子的進入君主的門戶時,應該從門中央所豎的一根短木旁側身而過,不要用腳踩在門檻(閾)上。
門檻,代表了一種禮制。
門檻是君臣禮儀,尊卑之分的一種象征。
到了漢晉時代,門神崇拜風行,祭門之舉從廟堂祀典演變成社會風俗。
南北朝梁宗懔編纂《荊楚歲時記》曾如是寫到:“今州里風俗,望日祭門。”
那時對于門檻極為講究,尤其是那些豪門大宅,互相攀比,不肯低眉于人。經過千百年流轉,某家門檻高,其意為這個家庭各方面條件好,代表著家庭地位。
唐宋以后,門檻的高度隨著歷史變遷以及建筑風格的轉變和人們審美的變化逐漸降低。
《明興雜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為方便士人出入,特地降旨,把南京國子監號舍里的門檻全部拆掉。
但在民間的禁忌文化中,禁止踏別人家的門檻依舊根深蒂固,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
其次,門檻還有風水匯財聚氣之說。
“總的來說:門檻的作用是內外的界限,同時,它可以保護門的底部,以及阻擋從門底下吹入的邪風。但更重要的是門檻還體現一種主人的尊嚴和身份;在民間則稱門檻是主人的脖子或脊背,是忌諱用腳去踩踏的。”
“當然,現在家家戶戶很少有門檻的”
“此外,去過寺廟的老鐵們應該會注意到,寺廟的門檻都很高”
曹七七邁過門檻朝隆恩門內走去:
“寺廟通常有三道門,中間稱之為空門,左邊是無相門,右邊是無愿門。平時大多開的都是偏門,也就是右門供游客進出,而中門輕易不開,是因為遁入空門通常為出家人行走”
“關于寺院里的門檻佛教中有一種說法說是寺廟的門檻是釋迦摩尼的雙肩,踩了門檻便是對佛祖的不敬。另外還有類似的傳說認為寺廟的門檻是佛祖的額頭,踩了視為對佛祖不敬,要受到懲罰。”
“所以,寺廟的門檻輕切記不要踩”
Ps:感謝:fairy-of-swo、書友2017***0004(two次)、書友2019***0544,投的票票,感謝大家的支持,據說暑假快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