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回廊繞至隆恩殿背后,出現一條玉帶河,上建青白石平橋三座,僅中路橋安有欄板。對面傳統的內寢三座門戶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三間四柱三樓形式的漢白玉石牌坊,牌坊的左右二門額枋則是龍鳳圖案,一龍居中,兩鳳在側,整個牌坊面闊石牌坊兩側連墻,牌坊中門正面額枋上刻有滿蒙漢三文“慕陵”,背面刻有漢文:“皇考宣宗成皇帝朱筆遺諭:敬瞻東北,永慕無窮,云山密邇,嗚呼,其慕與慕也!子臣奕詝敬錄”。
“三座門呢?”
“為什么是石牌坊呢?”
毫無疑問這反常的布局使得所有人有些懵比。
“由于慕陵裁撤了石牌坊,所以在這里用這座三間四柱三樓石牌坊充當最初的那架石牌坊”
老頑童說道。
“臥槽?還可以這樣的?”
“說好的不要,然而身體很誠實,只不過換了個位置換了個尺寸”
“道光皇帝也難逃真香定律哦”
“皇帝嘛,皇帝說不要那就是要”
“也對”
“皇帝也是要面子的”
熙熙攘攘之中,曹七七登上了臺階,抬頭仔細端詳了好一會這座石牌坊。整座石牌坊與泰陵的完全沒法睥睨,無論是建制還是工藝都不在同一個水平。
穿過石牌坊,迎面看到的卻是石五供。
“二柱門呢?”
有些人詫異。
“一看就是新來的朋友”
“慕陵取消了二柱門,而且慕陵的建造對后世陵寢產生了較大影響,此后的帝陵都不再建圣德神功碑樓、二柱門。”
曹七七重復道。
“哦哦,對不起,草率了,我媽剛打了我一頓,搞得我有點健忘”
“厲害了,厲害了,這個理由絕了”
眾人一頓冷嘲熱諷。
說話間,曹七七來到石五供前,石五供后傳統的明樓方城取消,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月臺,面闊其上再建一個臺基,高1.92米,前出三道臺階,均十二級。
曹七七打量了一番面前的石五供,整體來說石五供的建制與其他帝陵基本相同。
“感覺差不多啊,沒什么變化”
直播間眾人都視覺疲勞了。
“其實還是有變化的”
曹七七指著面前的石五供說道:
“首先,祭臺面闊6.3米,進深1.6米,高度增到1.3米。”
祭臺與泰陵有所不同,為上下兩塊石料,即束腰、上梟、上枋為一塊石料,下梟、下枋、圭角為一塊石料。這一做法是從從嘉慶帝的昌陵開始改制,可以看出用料十分講究。
而且如今,清陵石五供保存得最完整的是慕東陵的石五供。也就是道光皇后那邊的石五供。
“除此之外,大家來看”
香爐高約1.1米,花瓶高約1米左右,燭臺幾乎高度持平約1.2米左右。造型圓潤漸趨挺拔,接近實物。
除此之外,很明顯的一點就是香爐用兩塊石料制作而成,香爐爐身用青白石料,而爐頂用馬鞍山紫砂石,頂、身之間卯榫相接。
其實還有一點,就是石五供的排列。
泰陵的排列為:燭臺、花瓶、香爐、花瓶、燭臺。
而慕陵為:花瓶、燭臺、香爐、燭臺、花瓶,的排列。
之前說過,
清前期10座帝后陵的石五供均是燭臺排在最外側。從道光帝的慕陵(包括昌西陵)直到崇陵,大清后8帝陵則是花瓶排在最外側。
花瓶在外面的原因大概就是高度,因為后8陵中燭臺高度普遍偏低,所以在建慕陵時,把花瓶和燭臺的位置對調了一下,避免了對五供器型造成不良影響。
說著她將鏡頭對準石五供的香爐與花瓶說道:
“與泰陵的如意云和海水江崖不同,慕陵的香爐、花瓶上滿雕流云,這是首創”
隨之鏡頭移動到燭臺:
“同樣,與昌陵相同,慕陵的燭臺仍為光素”
曹七七蹲下身,仔細看了一眼祭臺上的雕飾,纏枝蓮花、仰覆蓮瓣、琬花結帶應有盡有。
“系統,這應該沒什么變化吧”
系統說話陰陽怪氣:
“哎呦,原來我還活著哦”
曹七七一頭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