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七七看了一眼系統背后那鼓鼓囊囊的一包東西,有恃無恐地擺了擺手:
“不慌,在逛逛,找找地宮”
“臥槽,小蘿莉,你真是鐵頭娃”
瞧著身后慕陵的封土,有人不經意感慨道:
“還別說,不管怎么看,這慕陵這造型有點天圓地方的意味”
“誰說不是呢?這造型在清帝陵也算是獨此一份了”
“如果修上方城、明樓、寶城應該就好看多了”
曹七七扭回身重新打量了一番身后的寶頂:
“文宗繼位后,曾打算添建方城、明樓和寶城,后因財力匱竭而作罷。”
“文宗?”
一時間人們沒反應過來。
無奈,曹七七解釋道:
“就是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廟號:文宗”
“哦哦,咸豐他啊”
經她一提及,人們恍然大悟。
“不過,為什么一定要修成這種格局呢?就不能修成其他模樣嗎?”
有人狐疑道。
“封土制度是有講究的”
神仙子不屑地說道:“你以為是過家家嗎?你想咋地就咋地”
“是這樣嗎?”
“帝王陵寢都是有建制的,封土制度也如此”
曹七七開口:
“首先,什么是封土?”
通常下葬后高出地面堆出一個土丘。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這個土丘就叫做墳頭。對于帝王,由于這個土丘往往很大,而且很氣派,為表示出帝王的身份,專稱為封土。
據《史記》《漢書》《水經注》等文獻記載,東周以前的墓葬是沒有封土的。”
“其次,最早的方便識別墓地與祭祀,而且彰顯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的辦法就是在墳頭種樹”
《周禮》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與其樹數。”就是說,按照官位的等級來定墳頭的大小高度和種植樹木的種類、數量。
《白虎通·崩薨》明白地說明了封土的高度和植樹的種類:
“天子墳高三仞(周代一仞為八尺;西漢為七尺;東漢為五尺六寸),樹以松;
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一種落葉喬木,又叫燈籠樹);
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揚柳。
在古代敢于奢侈逾制者是要受刑罰的,如東漢明帝時,桑民樅陽侯因墳冢“過制”就被處以“髡削”(剃光頭)之刑。”
“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禮。
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國封建倫理對孝道的一種規定,也是對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為的維護。
在漫長的數百年歲月之中,關于帝王墓穴上方推土成丘的形狀和規模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封土形制。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來,經歷了“覆斗方上”式、“因山為陵”式和“寶城寶頂”式的演化。這也是帝陵封土三種主要形式”
“壘土為陵,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種,叫做方上”
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用層夯筑,使它成為一個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就像倒扣著的一個斗,因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頂,沒有尖部,所以叫“方上”,也稱“覆斗”。”
如陜西臨潼的秦始皇陵,就是迄今為止封土最大的一座壘土陵墓,它高115米,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頂部東西長24米,南北長10米,看上去像一座小山,它的形式就是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封土也都是方上形式,現在在陜西西安附近還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方上帝王墳頭。
漢代封土的等級不僅表現在封土的高低大小上,同時還表現在封土的形狀上。皇帝的陵墓封土為正方形或長方形覆斗式。高級貴族和大官僚的封土多呈正方形。封土以方形為貴。
講真,這種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續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