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斗方上:
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三階逐級收縮的方形夯土臺,形狀很像倒扣的斗。
秦始皇陵是用了38年的時間建造的,動用勞動力最多時達70萬人,當時,秦國人口有2千萬人,勞動力只有400萬,這就是說,有六分之一的勞動力每年要從事建陵工作。象秦始皇陵這樣大的封土(秦始皇陵的封土體積達11241375立方米),用工之多(僅土方工程就用了170130000多萬個工日),工程之大,不是一般的帝王所能辦到的,而且高土壘筑也不安全,容易被盜掘,于是就出現了以山為陵的形式。
因山為陵:
是將墓穴修在山體中,以整座山體作為墓冢,氣勢宏大,雄偉壯觀。唐朝帝王陵墓使用這種封土方式。
譬如: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選擇了長安西北禮泉縣海拔1188米的九嵕山為墳,鑿山建造。
據說這一葬法是長孫皇后提出的,她在臨終前對李世民說:“為了節儉,要薄葬,請因山而葬,勿需起墳”。這實際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張,借長孫皇后之名提出的,她在為長孫皇后撰寫的碑文上說:“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賊盜息心,存沒無累”。
說是如此,實際上李世民并非薄葬,而是非常的厚葬。以山為陵,不過是利用人工難以造成的山岳雄偉的氣勢,以體現帝王氣魄宏大,而且還可以達到防止盜掘的目的。以唐代帝王以山為陵的方式來看,唐代帝王陵墓的雄偉氣勢,連秦始皇碩大的封土也難相比。
至于防止盜掘,唐太宗的昭陵卻沒有能逃過,唐亡時被軍閥溫韜所掘。而高宗武后合葬的乾陵一直沒有開掘過,這與山石堅固、巨石鉛水封固是有很大關系的。
其實,這種以山為陵的方式,也不是從唐代開始的,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如陜西西安白鹿原上西漢文帝劉恒的霸陵、河北保定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等,就是開山鑿洞建成的,這樣的例子很多,只不過沒有唐代帝王的雄偉宏大罷了。
寶城寶頂:
這種形制用于明清兩朝,清朝的寶城寶頂多為橢圓形。
這種封土形制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自秦漢時期帝王陵盛行的方上形封土,一直延續到宋代。但是經過唐代的以山為陵后,帝王們對方上和以山為陵的形式有所觸動,因為方上形土丘的尖棱很容易被雨刷風蝕,成為圓鈍,山形也很難如方形。因此在唐末五代時期不少的帝王陵封土出現了圓形(即饅頭形)。如南京五代時南唐李升、李景兩個帝王的欽陵和順陵,四川成都前蜀王王建的永陵,都采用了園形封土。王建墓為了保護封土的流失,在封土的腳下還砌筑了條石基礎,這種形式在以后的一般墓葬墳頭上也被廣泛采用。
北宋時的帝王陵墓雖然又恢復了秦漢舊制的方上墳頭(宋時稱陵臺),但是規模已經小的多了,并且發展為重層方上的形式,如山東曲阜宋代建筑的少昊陵全部是用石板砌成的方上形式,與埃及的金字塔如同一轍,可謂巧合。到了元代,卻又回到了遠古時期墓而不墳的古制上去了,地面上沒有任何封土標志,直到現在,元代帝王陵墓只知記載在起輦谷,確切位置沒有找到。
從明清時期起,帝王陵的封土完全改變了方上之制,兩個朝代30多個皇帝和上百個后妃的封土都采用了寶城、寶頂的形式,這種建筑形式是在墓穴上面砌筑一個高大的磚城,然后在磚城內填土,使土高出城墻形成一個圓頂,在城墻上面設置垛口和女墻,宛如一座小城,這種城墻就叫作“寶城”,高出城墻的圓頂叫作“寶頂”。寶城的形式有圓形和長圓形兩種,明朝帝王陵一般為圓形,清朝帝王陵多采用長圓形。在寶城的前面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臺,臺上建一個方形明樓,叫做“方城明樓”,樓內豎立著死者的謚號碑,方城明樓是和寶城、寶頂一起聯體建筑的。這種寶城、寶頂和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在建筑構造上比以前的方上復雜多了,它不僅突出了陵墓的莊嚴氣氛,也增加了建筑的藝術性,明清時期的陵墓封土算是達到了高峰。
“所以....有什么用嗎?還不是照樣掛了?”
“人家青史留名,你三尺土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