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養育兵又是什么呢?”
青青子衿繼續問道。
“養育兵為八旗兵種名。初稱“教養兵”。清廷為解決八旗余丁生計而設立的預備兵。”
曹七七一邊左顧右盼尋找地宮的入口一邊說道:
“順治十七年(1660),曾從八旗余丁內挑取四千八百人訓練技藝,食正兵一半餉銀,是為清廷設立八旗預備兵之始。”
雍正二年(1724),清世宗命正式設置八旗養育兵五千一百二十名,并規定:滿洲每旗四百六十名、蒙古每旗六十名為馬兵(月食餉銀三兩),漢軍每旗一百二十名為步兵(月食餉銀二兩),每旗各派參領三人、副參領三人、閑散章京十人、驍騎校十人管轄訓練,纛、旗均用飛熊圖案、白色蜈蚣鑲邊、黑色纓穗。乾隆三年(1738),廩食三兩餉銀滿洲、蒙古養育兵盡數挑取護軍、馬甲等經制額兵,原漢軍養育兵與新增養育兵共一萬五千九百名,均月食餉銀二兩;
乾隆十八年,養育兵增至二萬六千二百余名,均改食餉銀一兩五錢,惟滿洲、蒙古有米,漢軍無米。
嘉慶十年(1805),復命新增滿洲、蒙古養育兵均無米;
道光三年(1823)又定,每旗各佐領下有米養育兵十八缺,無米養育兵七缺。凡八旗滿洲、蒙古、漢軍養育兵,均從十歲以上之另戶余丁及閑散云騎尉、驍騎校等微員子弟內挑取,其他官員子弟及開戶余丁不得挑補。”
“所以....領催又是什么呢?”
青青子衿的問題隨后而至。
“領催為清代官名。清朝八旗軍下級軍官。滿語“撥什庫”的漢譯。司佐領內的文書俸餉。”
曹七七目光游走在地面上:
“順治元年(1644),定滿、蒙八旗每佐領下六人,漢軍八旗每佐領下設四人。由“馬甲”(即八旗驍騎營之士兵)內選充,滿、蒙八旗兼于本佐領識字護軍內挑補。康熙四十三年(1705),滿、蒙每佐領下裁一人。掌登記檔冊、支領官兵俸餉。”
頓了頓,曹七七再度開口說道:
“八旗軍職是這樣劃分的”
1、都統:(滿語:固山額真)
都統為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的最高長官。
級別:從一品
職責:執掌一旗之戶口、教養、官爵承襲、軍事訓練等。
2、副都統:(滿語:梅勒額真(梅勒章京))
副都統:在某些地區,副都統即為一地駐防旗長官
級別:正二品
職責:掌鎮守險要、綏和軍民、均齊政刑、修舉武備。
3、協領
協領在東北地區,協領有獨處一城領駐防者,如吉林琿春、三姓、拉林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