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粘桿處?”
“我一直以為只是電視上李衛隨口胡謅的”
“有的”
神仙子忽然插話道:
“粘桿處,又稱為尚虞備用處,即血滴子,雍正創立的清朝情報機構。至其子乾隆后,逐漸被廢除”
“粘桿”,顧名思義,是夏天為皇帝以長桿粘去蟬等以求清凈。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從“多羅貝勒”晉升為“和碩雍親王”,其時康熙眾多皇子間的角逐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胤禛表面上與世無爭,暗地里卻制定綱領,加緊了爭儲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訓練家丁隊伍,這支隊伍的任務是四處刺探情報,鏟除異己。這就是粘桿處的來由。
雍正登上皇位后,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桿處機關。
粘桿處的頭子名叫:粘桿侍衛,由有功勛的大特務擔任。他們大多是雍正藩邸舊人。
粘桿處的一般成員名“粘桿拜唐阿”,統稱“粘桿拜唐”,由小特務充任。他們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屬未入流。
編制:
清代文獻記載:粘桿處設管理大臣,無定員,總理本處事務;下轄協理事務頭等侍衛一人,筆帖式三人,掌章奏文移;粘桿長頭等侍衛一人,二等侍衛八人,三等侍衛三十一人,藍翎侍衛十五人,掌翊衛隨扈事”
粘桿處雖屬內務府系統,總部卻設在雍親王府。
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宮并未改覆黃色琉璃瓦,殿頂仍覆綠色琉璃瓦。
有人認為:雍和宮雖為皇帝行宮,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秘密來往的通道。但是,雍和宮其實是一個森嚴的特務衙署,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為宮。還有一種傳說:在雍和宮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跡了,很可能雍正的兒子乾隆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遺跡,改雍和宮為喇嘛廟時,已加以徹底翻修,將之平毀無痕。
分部:
粘桿處在紫禁城內還設一個分部,御花園堆秀山御景亭是他們值班觀望的崗亭。山下門洞前擺著四條黑漆大板凳,無論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桿衛士和四名“粘桿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辦的任務,由值班人員迅速送往雍和宮,再由雍和宮總部發布命令派人辦理。雍正去世后,乾隆繼續利用粘桿處控制京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直到乾隆死后,嘉慶誅殺和珅,牽連清洗粘桿處,粘桿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除。
“厲害了”
“那清朝還有錦衣衛嗎?”
有人忽然問道。
“順治元年(1644年)設,初沿明制稱“錦衣衛”,二年改稱“鑾儀衛”。十一年(1654年)厘定品級、員額,遂成定制。”
曹七七說道:
“清朝鑾儀衛是負責掌管皇帝皇后車駕儀仗的機關,與明錦衣衛最初職能類似,設置于皇宮的中央機構,總部位于紫禁城東南角樓處”
鑾儀衛總管大臣為正一品武官,職責非常重大,負責皇帝出行儀仗及其保管,皇帝的保衛工作,由滿族貴族親信擔任。具體負責的是鑾儀衛云麾使、治儀正、整儀尉等嚴密的管理保駕事務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