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居然有名額?”
“那必須的,武舉人怎么說也是蚣務員編制好吧,你現在考個編制哪個沒有名額限制?”
“也對”
曹七七手拄著臉頰,百無聊賴懨懨地說道:
“清朝對武科鄉試、會試的錄取額有具體規定。”
康熙二十六年(1687)規定,武鄉試錄取名額約為文鄉試的一半,全國共八百四十名左右。其中河北省(直隸),一百零八名,其他各省六十名以下不等。
會試錄取名額康熙初年以前,大致在每次錄取二百名到一百名之間。
康熙十八年定額一百名,后來又規定不拘定額,特別是不拘各省分配的定額,只按考試成績,奏報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臨時酌定錄取人數。酌定時也要考慮到各省都有名額,但一甲、二甲只依據成績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
每科參加會試的武舉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時多到兩千人左右,進士錄取額如果平均以一百二十人計,那么錄取比例差不多是在十人或十幾人中取一名,顯然,考取武進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落第的武舉人,雍正年間曾規定按路程遠近發給回家路費,多則十兩,少則四、五兩。而大部分武舉人,按規定可到兵部注冊,由兵部依據個人成績分三等授予武職,也可以到本省軍營中效力。
“總之,只要有一個武舉人資格,就算有了進身之機,同樣也有逐步升遷的機會。”
“哦吼,居然包吃包住還有管回家路費”
“這個待遇不錯”
“十兩很多嗎?”
“按照大清朝市場行情,一兩銀子200大洋來算,十兩銀子將近2000塊大洋”
“哦~那路費還是闊以的”
“那必須可以好吧”
“那一吊錢一貫錢是多少呢?”
曹七七想了想說道:
“一個銅錢即稱一文”
一吊錢為五十文,但有時也為一百文,五十或一百銅錢用繩子串成一串,故名吊。
一貫錢通常為一千文,但有時會因市而缺乏銅錢而會少于一千文。
“一文錢大概是兩毛錢左右”
兩是銀子的單位,一兩銀子約等同一千文。”
“哦~~~搜嘎,掃迪斯奈,那碎銀子又是多少呢?”
““散碎銀子”,其本質還是銀子,只是在使用時,要用天秤來“兌”(稱量),稱多少是多少。”
曹七七對答如流,完全不過用腦子。
系統:........懶死你算了。
“那金子呢?”
問題接踵而至。
“在古代黃金比較值錢,一兩黃金大概相當于十兩銀子至二十兩銀子,也就是2000到4000左右不等,當然由于歷朝歷代行情不同,價格也有所不同”
“臥槽,怪不得都喜歡用金子”
“奔偏了,小蘿莉,武舉一直持續到什么時候呢?”
青青子衿好奇不已。
“據我所知”
曹七七說道:
“光緒二十一年,榮祿首先提出廢止武舉考試”
他說:“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習非所用,與八比試帖之弊略同。積弱之端,未始不由于此。”他主張各省創設武備學堂,以西洋軍事課程培養新式軍人。然而榮祿的倡議并沒有得到大多數朝臣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