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便是幾年,光緒二十四年照例舉行武舉會試——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武會試。
不久,要求改革的呼聲又一次響起來,“內外臣工請變更武科舊制,廢弓、矢、刀、石,試槍炮。”然而依舊未能實行改革。
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舉制度才終于被宣布廢止。
可惜這已經太晚了,僅僅十年后,大清帝國便宣告滅亡了。
略微思忖片刻,曹七七總結道:
“清代的武會試,自順治三年(丙戌)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截止,一共進行了一百一十二次。”
也就是說一共產生了一百一十二個武狀元,還有一百一十二名榜眼和探花,總計武科前三名(鼎甲)是三百三十六名。
“都有記載嗎?”
水友們十分好奇,曹七七深刻懷疑這群人不去看妹子,反而在這兒聽到絮絮叨叨說一些古代的軼聞,純屬是閑的。
“嗯,一百一十二年武狀元的姓名都有記載,但能確知其籍貫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還有待于考求。”
她話鋒一轉說道:
“這九十二個武狀元,河北省出的最多,共三十二名。以下山東十三名,浙江八名,江蘇六名,河南、山西各五名,廣東四名,甘肅、福建各三名,江西二名,四川、陜西各一名。此外,漢軍旗六名,滿軍旗三名。”
這個統計不完備,也不是很準確的,不過大略可見各省武舉基礎的差別。所謂武舉基礎,可從兩個方面認識,一是尚武風氣,二是文教水平。
河北省武狀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別的省多,這與河北省武風素盛分不開。正因為河北省武風基礎好,所以清朝對河北省特別重視,鄉試名額總比他省給得多。
陜、甘二省古多名將,尤其是甘肅,雖然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但自來“人材健壯,強勇者多,騎射嫻熟,勝于他省。
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中的名將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都出在隴右,所以清朝對陜、甘二省總是另眼相待。武鄉試名額,順治朝規定陜、甘各二十名,后經康、雍、乾三朝追加,兩省都增至五十名,這比許多大省的名額都多。
有清一代,甘肅出了三名武狀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以甘肅的經濟文化和人口而言,這個數字不能算小了。
要知道,當時的甘肅包括寧夏,三名武狀元張文煥、馬會伯、李如柏都出在寧夏,五名榜眼、探花中,也有三人出在寧夏。人口不及江南一個大縣的寧夏,居然出了六名武科鼎甲進士,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牛比的現象。”
“霧槽?我大甘肅如此牛皮的嗎?”
“是的,相當牛皮”
曹七七肯定道。
“郭子儀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他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也是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醉打金枝那個?”
“是的”
“那最后一位武狀元是誰呢?”
曹七七搜索了一下腦海中的記憶:
“張三甲,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狀元,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后一位武狀元。”
“那有沒有既中武舉又中文舉的呢?”
曹七七:........
你們的好奇心還真是旺盛。
“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武舉高第的人,唐朝長慶三年(823)文科狀元、大和二年(828)“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者——鄭冠。”
“居然還真有啊”
“牛蛙,牛蛙”
“古代人是不是力氣都特別大?”
“動不動幾十斤那種”
“假的吧....”
有人不信。
“呵呵,請參考一下古人鍛煉用的石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