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求風水寶地,先尋水口”的說法。”
水口也稱地戶,是陵區內水流出的地方,即是來水天門。
水口的作用是關攔住流入明堂內的生氣,因為生氣在風水中的表現形態即為水流,水流把靜止的龍脈之氣帶動,在陵區內纏繞縈回,使生氣在陵區蕩漾。但水總要流出陵區,不然為死水,不可取。水流流出時,由于水的下游地勢較低,如果水口無山把持,沒有屈曲彎轉,水流會一瀉千里,陵區內的生氣也會隨之而盡去。
風水理論對水口的要求是:
祖龍開帳,展作羅城,即龍脈千里而來,稍作頓息,眾山拱衛,是要把龍脈之氣關鎖于羅城內。羅城做關攔之狀,重重關鎖,纏護周密,在龍氣即水脈流去的地方,或起捍門,或列旌旗,或出禽曜,或為獅象蹲踞,回互于水上,山來纏裹,使水脈在流經水口之前形成大轉大折,不見水去為佳。水口距離穴位有一、二里者,也有幾十里,距離越遠,說明此處的風水地形越大。
清西陵的水口大約是龜山至黑山頭一帶。
在流經水口之前,北易水自大紅門向東向南流至南百泉村南,而后急轉向北至南百泉村北,又急轉向東南,使水脈在流經出口之前形成大轉大折,不見水去的最佳形勢。而且在彎轉的過程中,始終處在兩岸高山的緊緊纏裹之中,最后在龜山、南山、福山、黑山頭四山的夾持下,緩緩的流出陵區。
西陵把守水口的山是龜山。
烏龜不僅是我國古代的神獸,更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古人認為:“龜千歲而靈,以其長久故能辨吉”。,帝王安葬之地的西陵用神龜作為水口,既象征身份地位,也是靈神守護。
“所謂尋龍點穴”
最后一步便是穴。
所謂龍穴,即是天地陰陽交匯的中心點。
明·形法派風水大師——繆希雍,著《葬經翼》穴病篇有云:
夫山止氣聚,名之曰穴。穴有真病,同乎廢人,雖具形骸,神氣傷于敗缺,則中無所存。如是者,法不可葬,葬之則三害臻。
意思為:
山脈停駐,生氣聚結的地方就叫穴。穴如果有真病,就跟殘疾的人一樣了。雖然具有形體,但因為它有缺陷神氣就被傷損了,形體之中已沒有什么有用的東西了,象這樣的情況,按照穴法是不能落葬的,要是葬了,風、水、蟻三害都會齊集。
穴有兩個條件:
一是要有生氣,穴オ能生成萬物,這是穴的根本。
二是,山川的走向和起伏,是氣能凝結的重要條件,是穴的形。
一般是同主山、明堂、案山、朝山在一條軸線上。其中心點,稱“天心十道”。
只有內外相乘,オ能風水自成。為把生氣留住,必須要有完備的山川,左右環抱如城郭。
所以,穴,應在龍、砂、水重重關攔圍合的谷地。既有豐沛的水源,又能依靠周圍山川拱抱抵御風沙,迎納陽光,使陰陽相合。
所以,穴的選擇是龍、砂、水選擇的綜合權衡。
以泰陵龍穴為例:
結穴的地方,兩側有蟬翼砂山,有金魚之水會和在穴場左右,使龍穴的輪廓和位置非常鮮明。在兩側,龍砂溫順,虎砂低俯,四周山巒全都呈現出對龍穴的拱衛之情,坐北朝南,負陰抱陽,恰恰位于砂水環抱的中央,將萬千的氣勢,各種的吉祥的生氣都會聚在龍穴這一處。的確是生氣充盈的吉穴。
此外,古人將大自然比做人體。
唐·卜應天所著中國堪輿學中的名篇名著《雪心賦》第一章:山川理氣,有云:
蓋聞天開地辟,山峙川流,二氣妙運于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