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并行而不悖,氣當觀其融結,理必達于精微。
由智士之講求,豈愚夫之臆度。
體賦于人者,有百骸九竅;形著于地者,有萬水千山。
自本自根,或隱或顯。
胎息孕育,神變化之無窮;生旺休囚,機運行而不息。
地靈人杰,氣化形生。孰云微妙而難明,誰謂茫眛而不信。
說的便是如此,風水師在觀察天地時,感悟到的是人本身,最終追求天人合一。
因此穴就成了風水中最重要的地方。在自然界,山為陽,水為陰,天為陽,地為陰,山水交融,陰陽相交,才能生氣無限,化生萬物。這就是穴的真諦。
陰陽宅風水選址有云:
“京都以朝殿為正穴,州郡以公廳為正穴,宅舍以中堂為正穴,壙墓以金井為正穴。
金井也就是陵墓的墓穴,位于地宮寶床的中心,帝王的棺槨就停放在金井之上。在建地宮時,在金井的位置,始終鑿有透孔,是為了溝通陰陽。
金井做為帝王萬年后的歸宿之所,對土質的要求十分重視。
“葬者,藏也。無風、蟻、水三者侵體之害”,“水深土厚”、“避風避水”是金井勘定最重要的條件,不符合這個條件,即使四象再如何完美,也會易地。
覓龍、察砂、觀水、點穴、驗土,驗土是陵寢選址中的最后一道程序。
穴位選定后要開挖探井,檢驗土色。
以“土細而不松,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為佳,土色沃潤,不夾砂石,以利因勢隨形植樹綠化蔭護山陵。并以秤稱量土重,一斗土重六七斤為兇,八九斤為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推斷土壤的密實性和地基承載力。
在清代檔案中,曾記載多處吉地因土質不符合而廢棄的例子。據記載,泰陵的土質為紫黃色堅細上格佳土,為上吉土壤。
除此之外,穴位的選擇還決定著陵寢的朝向。
“謹考前人之法式,察山水之形局,秉來龍之生氣,合砂水之旺方,參用三針揆度四勢,敬行酌定為王山丙向”。
也就是根據來龍的方向周圍山水環抱的具體形勢,借助一定的堪輿儀器,確定陵寢的方向。泰陵的來龍為亥龍,即墓穴后的龍脈從西北方向而來,西北方即亥位,亥龍墓穴的第一穴向就是王山丙向,即西北(乾)東南(丙),能正金氣,脈貫右耳,受耳氣的穴位為上,穴向大吉。
可見,,清西陵山水乾坤聚秀之區,實川岳集英之所,體局宏敞,合龍穴砂水而無美不收,山水回環ト金甌之現固,誠為上善之福壤”。
曹七七最后結尾道:
“簡單地說:”
清西陵龍脈自昆侖而來,元氣與上天想通。龍脈綿延千里,眾山拱衛,巍峨磅礴,如萬馬自天而降。過紫荊關后,高大的永寧山如大帳橫展,如玄武坐鎮,與左右的福山、云蒙山、奇峰嶺、東西華蓋等構成一個南方略微開敞的封閉式空間。穴位兩旁有砂山護衛,相對低矮,東面的如青龍蜿蜒,西面的如白虎蹲伏。南面的元寶山圓潤矮小,如朱雀朝揖。形成典型的四神地。中間形成的腹地堂局寬廣,眾水纏繞。所有來水均來自西北的天門,外堂之水重重趨旺,對陵區呈環抱朝拱狀,最重會于一處。北易水河在陵區內蜿蜒而過,屈曲環流,從東南的地戶流出。而水口處,龜山等三山把持,層層關攔,使生氣留住在這個完整的空間里。永寧山和北易水河之間的區域,明堂寬廣,水深土厚。山水護衛著中間的龍穴,就如天上的星辰拱衛著北極。
(ps:此精髓來自學者:邢宏偉,感謝大佬)
“警察叔叔快來了”
系統提示到。
“那我的任務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