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志和尚是誰?”
曹七七想了想:
“寶志和尚為南北朝時金陵高僧,世稱寶公、志公,他是南北朝時建康(南京)人。七歲出家于鐘山道林寺。關于他的事跡,大多散見于《南史》中。寶志和尚留在世上的痕跡寶公塔和三絕碑,就在如今南京中山陵靈谷景區。”
“寶公塔與志公殿相毗鄰”
“寶公塔是梁代名僧寶志和尚的墓塔,即文學作品中的濟公和尚。”
“梁代古塔為五級石塔,建在南京鐘山獨龍阜,明初建孝陵時遷至靈谷寺”
1935年為建陣亡將士公墓,寶公塔被遷至志公殿附近。
據記載,其棺槨內有一石函,內有一只陶缽,缽內保存有寶志的佛牙、舍利,此外另有一方石碑,石碑上記載了寶公塔從獨龍阜遷徙靈谷寺的經過。
三絕碑原本在寶公舊塔前,后遷至志公殿內,因碑上刻有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寶志像、李白所作像贊以及顏真卿的書法,故稱“唐賢三絕碑”。由于戰火毀壞,歷史上曾有多次重刻。到清代第三次重刻時,碑額上端又增添乾隆手書“凈土指南”四字。。
“唐賢三絕碑”始刻于唐代,是為了紀念梁代名僧寶志和尚而立。
據歷史記載,篤信佛教的梁武帝特別敬重寶志和尚,并尊其為國師。寶志去世后,梁武帝特地出資在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建佛塔(該塔在建明孝陵時移至靈谷寺)安葬。與寶志同時代的畫家張僧繇還特地為其畫了一幅全身像。
“三絕碑”中的第一絕,就是唐代畫圣吳道子根據張僧繇的畫摹繪的志公像。吳道子的這幅畫線條流暢、體態飄逸,因此就成了寶志的標準像而被刻在石碑上。
不久,詩人李白游金陵時見到此畫,頓發思古幽情,信筆寫下了四十字的像贊一篇。又過數年,書法家顏真卿任升州刺史時又將李白的像贊以正楷重謄,并刻于碑中寶志像的上方。于是,“李贊、顏書”就各自成為了“三絕碑”中的第二、第三絕。
如今,從舊拓上見到的“三絕碑”內容并不止這些。分列于寶志像左右兩邊的還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題寫的《寶公菩薩十二時歌》;而碑最上面的“凈土指南”四字,則是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時書寫。
曹七七頓了頓:
““三絕碑”歷經歷史上數次毀刻。最初刻有唐代三大家真跡的原碑保存時間是最長的,一直到宋末元初才因戰火毀壞。元代重刻時又增趙孟頫書寫的《十二時歌》,此后明人筆記中就稱之為“四絕碑”了。可是“四絕”的名字很快就隨著碑的被毀而被淡忘了。當清初再次重刻時,人們都習慣用它最早的名字“三絕碑”。如此反復,“三絕”之名就一直延續下來”
“說回寶志和尚其人一生充滿神話色彩的寶志”
“難道還有玄學故事?”
眾人感覺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和尚。
“是的”
曹七七說道:
“寶志和尚生于東晉末年,歷宋、齊、梁朝。他整日提著的杖頭上所掛的刀、尺、佛,據說是用諧音暗示未來的三個朝代:
刀切削整齊,預言齊朝;
尺用于丈量,預言梁朝;
佛可撣塵,預言陳朝。”
而他的預言總是很靈,且名聲越傳越大,連梁武帝都特別敬重他。上千年沿襲下來的寺廟撞鐘習俗,也始于寶志。
有一次,梁武帝詢問寶志如何解救地獄中的痛苦,寶志回答:“惟聞鐘聲,其苦暫息”,于是梁武帝下詔要天下寺院擊鐘。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