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老家,愛心覺羅九爺風塵仆仆的下了車,一只腳剛踏過門檻也嚇了一跳,一不留神另一只腳險些絆倒。
“這到底什么手段?眾目睽睽之下大變城墻”
瞧著分分鐘改頭換面儼然面目全非的城樓,直播間眾人仔細觀察也沒看出所以然。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全息投影技術,小手段而已”
曹七七按照系統給的提示說道:
“不要在乎這些”
曹七七走到城樓下,摸著粗糙的墻磚,打量著面前的四方城說道: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是陵區正門后的第一座主體建筑,是明清皇家陵寢中同類型建筑體量最大的一例。”
隨著鏡頭向前聚焦,亭內有一尊高大的石碑立于赑屃后背之上,目測碑高8.78米。
“那是一只烏龜嗎?”
有一個人忽然開口。
眾水友:.........
“兄弟,你這一開口就暴露了”
“那不是烏龜,那是赑屃,龍的大兒子”
有水友給這位新來的小兄弟開始科普:
“赑屃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鰲、龜趺(fū)、填下、龍龜等。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小蘿莉,我說的對不啦”
說完朝著小蘿莉求證。
“棒棒的”
曹七七豎起大拇指:“五星好評”
曹七七一步一步向石碑走來:
“赑屃一方面為實用之物,用來做碑座,俗稱“神龜駝碑”,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它的象征以“長壽吉祥”為依據,并帶有地位級別、圖騰崇拜、巫術崇拜等方面的涵義。”
相傳赑屃為龍的九子之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祥獸,善馱重物,外型似龜,多用以馱負碑礎。
古人為給死后的帝王圣賢樹碑立傳,歌功頌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于赑屃背上,意在依靠他的神力,可以經久不衰,千秋永存。
漢族神話傳說赑屃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赑屃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跡,叫赑屃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赑屃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赑屃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赑屃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赑屃又稱龍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頑強地撐著,穩步的向前走,總是不停步。
“那為什么這么造型呢?”
“話說,這確定不是玄武嗎?”
水友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說是玄武,也沒什么毛病”
曹七七來到近前,撫摸著赑屃的背部的花紋:
“關于它的起源相傳有兩種說法:一是龍龜說,一是玄武說”
龍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