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也記載:“懷黃金之印,結紫綬于要(腰)。”
綬帶最早出現于周代,至秦漢官職品級除了羽服冠巾方面有規格外,還有相應的掛佩組綬制度。
曹七七撫摸著武將腰間的大寶劍:
“綬帶和官印都由朝廷統一發放,因為是系在官印上,故稱“印綬”“璽綬””
平日里菅員必須把官印隨身攜帶,并將綬帶垂在腰旁,以示官階。
《后漢書·輿服志》記載:
皇室諸侯規格:
帝王佩黃赤綬,
綬有黃、赤、紺、縹四采,淳黃圭,長一丈九尺九寸,用絲五百首編成。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佩綬與皇帝相同。
諸王佩赤綬,綬有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一尺,用絲三百首編成。
長公主、皇帝后宮的貴人等,佩綬和諸王相同。
諸候王公的貴人、諸侯國的相國佩綠色綬,綬為三采(綠、紫、紺),淳綠圭,長二丈七尺,用絲一百八十首。
公、候、將軍佩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丈七尺,用絲百八十首編。
公主封君服紫綬。
大臣品級規格:
青綬: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淳青圭,長丈七尺,百二十首。
自青綬以上,縌皆長三尺二寸,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
紫綬以上,縌綬之間得施玉環鐍云。
黑綬:
千石、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淳青圭,長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長同。
黃綬: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一采,淳黃圭,長丈五尺,六十首。
自黑綬以下,縌綬皆長三尺,與綬同采而首半之。
青紺綬:
百石青紺綬,一采,宛轉繆織圭,長丈二尺。
Ps:石——菅員俸祿的計量單位(注:1斛=1石)。
此外:
凡先合單紡為一系,四系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為一圭。首多者系細,少者系粗,皆廣尺六寸。
頓了頓,曹七七補充道:
“不同品級,菅員俸祿不同。”
漢承秦制,西漢時從萬石至斗食佐史,俸祿等級共22級(一說21級),采取的是給谷制(注:1斛=1石)。
“漢官秩以萬石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級就是兩千石,其下有比二千石。”
漢代官吏秩祿等級,中是滿的意思,中二千石即實得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歲凡得二千一百六十斛。
大致分為:
萬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百石之下的斗食俸。
當然具體官職為:
1、萬石:(三公等)
西漢制度,一品大夫俸祿為萬石,武帝時七大夫為萬石,東漢時只有三公為食萬石。
2、中二千石(九卿等)
凡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等到中央機構的主管長官,皆為中二千石。
在地方官中“三輔”,即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秩皆中二千石。
3、真二千石(諸侯相等)
《漢書·外戚傳》云:“傛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視二千石,經少上造”
4、二千石(郡太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