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完了梁冠,曹七七將鏡頭下移,對準文官的衣服:
“明代文官朝服為:麒麟袍”
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裥。所繡紋樣,除胸前、后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制成的寬邊,當時稱“擺”。
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制后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采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制度。
“那明朝朝服正面四四方方的圖案是什么呢?我看有的好不一樣”
一名水友問道。
“那叫——補子,簡稱為“補”,亦可稱“胸背”或“官補”,是明清時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織綴的一塊圓形或方形織物。”
“補服”的得名也源于這塊補子。明代補子一般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清代有所縮小,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圓形。
曹七七揮手凌空浮現一塊明朝官員朝服,腹部是一支白鶴,曹七七接著說道:
“根據官位不同,紋樣形式亦不同。”
文官的補子圖案用飛禽,武將的補子用猛獸。
根據《明會典》、《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后各綴一塊補子,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
文官補服圖案:
一品文官:仙鶴
仙鶴美麗超逸,高雅圣潔,而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征。在吉祥鳥中,其地位僅次于鳳凰而居第二。鳳成為皇后的象征,而仙鶴則官居一品。
《相鶴經》云:“鶴,壽不可量。”
《詩經·小雅》云:“鶴鳴九皋,聲聞于天”。
官員補子一品采用仙鶴的圖案,取其奏對天子之意
二品文官:錦雞
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征。
錦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范。其羽毛色彩艷麗,傳說還能驅鬼避邪,古人十分喜愛用來作為服裝的裝飾,如插在武將的衣背頭冠上,繡在帝王的禮服上,也叫做“華蟲”,表示威儀和顯貴。
三品文官:孔雀
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
《增益經》稱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顏貌端正,二聲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時而行,五飲食知節,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復。”
在古人看來,孔雀是一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征。
四品文官:鴛鴦
古稱“匹鳥”,據說鴛鴦成對,鴛鳴鴦和,左雄右雌,雙雙飛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頸而眠。若其偶失,從不再配。
《詩經·小雅》載:“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壽宜之”,體現了古代“五倫”中夫妻美好的關系,是一種吉祥的瑞鳥。其作為官員的補子,是取其羽毛上聳,象征堅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業業。
五品文官:白鷴(xián)
白鷴形體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細黑紋,面頰赤紅,脖子有青毛如絲,尾羽很長。白鷴產于南方,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吉祥物。
白鷴還是一種忠誠的“義鳥”。
傳說宋朝少帝趙昺在崖山時,人送白鷴一只,他親自喂養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國后,白鷴在籠中悲鳴奮躍不止,終與鳥籠一同墜入海中。后人稱白鷴為“義鳥”。所以,白鷴鳥的形象作為五品官員補子,取其行止閑雅,為官不急不躁,并且吉祥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