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的神道由華表開始北拐,呈月牙形,神道轉彎在帝王陵寢中是不多見的。”
走到神道盡頭,偌大的欞星門牌樓豁然矗立在前方。
明孝陵的欞星門與清西陵中泰陵等的截然不同,為六柱三門的造型。目測總寬達20.7余米,高7.6米,
欞星門底部呈須彌座,6根石柱礎銜接4面宮墻。紅墻短窄,上描有釉彩,頂部覆金黃琉璃瓦;石柱上雕有云紋望柱,卷云斜舒,門柱之間各有雕四個門簪,中秧門頭之上懸掛有巨幅匾額,匾額之上金色的欞星門三個大字龍飛鳳舞,氣勢渾厚。
仔細觀之,欞星門下地面有一道石門檻,幾乎與大門無異。門柱底部前后各有抱鼓石,整日為下馬坊造型。中秧三門每個距寬約近4米寬。
朝后張望,欞星門后神道蜿蜒,樹木林立,身處此間格外幽深寂靜。
曹七七緩步來到欞星門前:
“這座欞星門,是南京目前有跡可尋的最大明代牌樓式建筑,無論從形制、規模來看,都超過了北京十三陵的同類建筑。”
曹七七說道:
“大家都知道,欞星門傳統都建在文廟,欞星為天門之象。在古代,皇宮被比作天宮,入靈星門就是入天門,因而靈星門被廣泛用于宮室、壇廟,作為象征帝制、祭祀的標志性禮儀建筑”
“現在大家看到的欞星門是修復過后的,之前幾乎完全損毀了”
“過了欞星門,折向東北275米,即到御河橋。”
“走起!”
曹七七一馬當先,從系統手里掏出一個平衡車踩了上去。
眾人:...........
老妹兒,你這裝備還挺齊全。
有了平衡車的,親近的速度明顯快了許多,清風拂面,兩側景色快速后掠,很快一座三孔石橋就出現在了眾人面前。
三拱石橋并不高,中間長滿了雜草。
“御河橋,也稱金水橋、五龍橋,它與陵宮處于同一南北中軸線上”
曹七七踩著平衡車來到三拱石橋近前:
“這三座御河橋為石砌橋,原本為5孔,明孝陵的金水橋后來毀于戰火,清代同治年間改修為三拱,橋基和河兩邊駁岸的石構件均是明代原物”
“原件?”
人們驚訝。
“是的,原件”
曹七七肯定道:
“想要牢底坐穿的,可以過來竊一下”
“哈哈哈,竊字用的很生動,很形象”
“讀書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那叫竊”
“孔乙己:你這樣尊重我嗎?”
“哈哈哈哈”
這時候,曹七七開口說道:
“關于御河橋,大家最熟悉的想必莫過于北京故宮的金水橋”
曹七七揮手,半空中浮現出故宮內的畫面:紅墻碧瓦,御河蜿蜒。
“金水橋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北京故宮內,分外金水橋和內金水橋,建于明永樂年間。”
內金水橋位于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內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
橫亙在天垵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金水橋的藍本,出自南京故宮的內五龍橋。
曹七七駛過中秧的金水橋面,說道:
“金水橋的使用古代也是等級森嚴的”
故宮外金水橋的七座橋在建制使用對象上各有不同。
當皇權統治中國時期,中間的橋稱為“御路橋”,只限天子行走。
“御路橋”兩旁的叫“王公橋”,只許宗室親王行走。
“王公橋”左右的叫“品級橋”,準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
至于在太廟(現稱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門前的稱為“眾生橋”,則供四品以下官員、兵弁、夫役來往使用的。
內金水橋正中的一座御路橋供皇帝專用。
御路橋東西兩側為王公橋,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