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兩側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
整個功能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橋是一樣的,這里的金水橋同樣亦是如此。
“中間為皇帝行走,兩側為宗室行走,最外損毀消失的為文武大臣行走”
“靠,還讓不讓人活了,走個路還要分三六九等”
眾人暴怒。
“這就是封建社會,沒電視劇上表演的那么風光秀麗”
曹七七道:
“到了這里,基本上神道部分就徹底結束了,通過御河橋向北,順緩坡而上,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筑。”
“再向前就是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
抬頭仰望上方,一座氣勢恢宏的宮門矗立在在上方神道盡頭。
來到上坡,曹七七走下了平衡車,一步一步緩步向上走去,隨著她不斷走近,偌大的文武方門一點一點逐漸露出了全貌。
整座文武方門,高8.90,寬27.65米,單檐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檐下施單抄雙下昂斗拱,斗拱中秧嵌有一塊豎額,其上書有“文武方門”4個鎏大字,墻壁整體涂朱紅色,底部有白券,寬厚的宮墻設有3座拱形門洞,左右墻壁上開有2座長方形平頂門洞,整座文武方門為5門結構。
引人注目的是,宮門東邊矗立一塊深色石碑。
“這就是文武方門了”
曹七七來到門前站定,仰頭觀望:
“這老朱家還真會搞門面功夫”
曹七七小聲嘟囔了一句,隨后系統輕微咳嗽了兩聲:
“注意形象”
系統小聲提示道。
“切,要什么自行車”
曹七七鄙視了一句,隨后還是盡職盡責道:
“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整體為:“三大而二小,東西二井”的門洞組成模式,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
“但,清朝時期,清軍與太平軍曾經在此展開血戰,文武方門因而被毀。清朝同治年間方重修,改5門為3門,而且在門額上嵌清石門額,陰刻楷書“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進行修復,恢復了明代時大門的原貌,重新改成5門。”
曹七七來到那塊石碑前:
“此碑是清宣統元年(1909)所立,以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書寫,警示保護孝陵的注意事項。現在大多已經模糊不清”
曹七七蹲下身仔細觀察了一番:
“落款還是可以看清楚的:宣統元年兩江洋務總局道臺王、江寧知府楊”立”
曹七七站起身,抬起左臂,手搭在眉頭自上而下重新眺望這座文武方門:
“根據記載:門頂的琉璃構件均出自北京皇家御窯,重砌門券和填補墻面所用磚塊均選用明代遺留的城磚,最大程度還原了文武方門的原貌”
接著她一指三個門洞:
“這座中門叫:戟門,又叫大成門,供皇帝和親王、郡王宗室通行”
“兩側的平門為:掖門,廊門、角門,供一般官員通行”
“為什么中門被稱為戟門呢?”
水友們好奇道。
“戟門,顧名思義:立戟為門,尤其是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處插戟為門”
曹七七解釋道:
““戟門”,又稱“棘門”,取以刺御惡之意。棘,通“戟””
《周禮.天官.掌舍》“為壇壝宮棘門“
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棘門,以戟為門。“后指立戟之門。
“戟門,立戟數量也是有嚴格等級限制的”
曹七七道:
“唐設戟之制:
廟社宮殿之門列(擺設)二十有四戟,
東宮之門列一十有八戟,
一品之門列十六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