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七七一個閃現出現在了京城之內,他一邊慢悠悠朝天壽山出發,一邊解釋道:
“萬歷皇帝的定陵為明十三陵之一”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兩位太監。”
“簡單的說: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為什么叫明十三陵呢?”
對于這個稱謂,人們不明所以。
曹七七瀏覽了一番腦海中的記憶說道:
“事情略顯復雜,大致是這樣shai的”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除此之外”
曹七七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監墓。”
分別是:
東井、西井:一說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說是明成祖昭獻貴妃王氏和昭順賢妃喻氏的陪葬墓。
萬娘墳:即“萬貴妃墓”,葬明憲宗皇貴妃萬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稱大宮。葬明世宗的皇貴妃沈氏、文貴妃、盧靖妃。
世宗賢妃墓:即“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鄭賢妃、皇貴妃閻氏、皇貴妃王氏、周貴妃、楊榮妃、馬貞妃、哀沖太子、莊敬太子。
鄭貴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貴妃鄭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貴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順妃、周端妃、劉昭妃(即宣懿太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王承恩。
“臥槽?居然有太監陪葬?”
眾人驚訝。
“呵呵,讓你好好學習,你不聽非喜歡搬磚”
神仙子嘲諷道:
“北京石景山區翠微山腳下的田義墓又稱慈祥庵、石香爐庵,也是太監墓,它是是目前全國范圍內唯一保存最完好、規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監墓。”
墓主田義為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太監,官階正四品(卻享受二品大員的待遇)。
他,九歲入宮,歷經嘉靖、隆慶、萬歷三朝。萬歷皇帝見其辦事恭謹,練達老成,賜其蟒衣玉帶,以示嘉獎。萬歷十一年,南京鹽賊四起,民不聊生。萬歷皇帝派田義到南京,委以南京守備之職,緝拿盜賊。田義在南京六年,忠實執行旨意并完成了任務,回京后,田義先后掌司苑局,巾帽局,司禮監印,同時兼掌酒,醋,麥局印,并御賜上方劍,許在禁地乘馬。這在封建社會是少有的恩遇。
萬歷三十三年,72歲高齡的田義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途中因病去世,萬歷皇帝悲痛不已,輟朝三日,安排安葬事宜。
死后皇帝特賜他模式口塋地一區作為佳城。他以后有十幾位太監羨慕田義的人品和威望并追隨他而葬在了田義的墓地中,因此形成一個規模不大,但內容豐富的太監墓群。
墓地建筑現存有門樓、華表、文武石像生、欞星門、3座碑亭、享殿、石供、壽域門及地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