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明末著名的宮廷三案,首先要熟悉鄭貴妃這個女人”
曹七七從旁邊店里買了一串糖葫蘆,一邊走一邊吃優哉游哉看的眾人羨慕不已。
“鄭貴妃,全稱: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鄭氏(1565年—1630年),本名鄭夢境,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區)人,明神宗朱翊鈞的皇貴妃,明恭宗(即福忠王)朱常洵之母,明安宗(即弘光帝)朱由崧祖母。”
萬歷九年(1581年)朝廷備選九嬪。
萬歷十年(1582年)三月,明神宗冊封九嬪,鄭氏被封為淑嬪,位居九嬪第二位,其在之后的四年內逐步晉封為德妃、貴妃、皇貴妃,寵冠后宮長達三十八年之久。因王皇后無寵亦無子,且明神宗不喜王恭妃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卻加倍寵愛鄭皇貴妃,并且有意立其子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繼而導致了國本之爭、妖書案、梃擊案的發生。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命禮部置辦冊立鄭皇貴妃為皇后的典禮儀仗,還未舉行冊立禮,神宗就駕崩了,太子繼位,即明光宗(朱常洛)。光宗命禮部繼續置辦,因受到內閣的反對而作罷。
崇禎三年(1630年),鄭皇貴妃薨逝,謚號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崇禎十七年(1644年),鄭皇貴妃的孫子朱由崧在南京踐祚,追尊祖母為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圣太皇太后。
“打斷一下,大佬,九嬪是哪九個呢?”
水友打斷了曹七七的滔滔不絕。
“你們居然好這一口,呵,男人”
曹七七鄙視道:
“首先,從地位等級上而言”
“九嬪,指封建社會帝王之妾,等級位于后妃之下,在其他侍妾之上。故既可與妃合稱“妃嬪”,也可與其他侍妾合稱“嬪御”。”
《禮記·昏儀》則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晉武帝依其說,置九嬪,即: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
南北朝時劉宋沿置,而以昭儀、昭容、昭華代三修,后來恢復三修名目,置于三昭之下,將婕妤等降至九嬪以下。
齊武成帝時,設上嬪: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
隋、唐復加調整,隋以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
唐初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
宋代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
金代后宮仿照漢制立了一套嬪御制度,明文確定:皇后下設貴妃、賢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漢三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漢九嬪。
明初有妃無嬪,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禮冊立九嬪。
明代九嬪分別為: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位在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