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妹兒,什么是喇叭柱呢?”
有人不解。
“見過樂器,喇叭嗎?”
曹七七問。
“見過,怎么了?”
“形狀差不多”
曹七七解釋的簡單干脆。
“總而言之,牌坊在南方叫牌坊,在北方叫牌樓”
南方比較知名的古牌坊有:許國石坊、貞白里坊、棠樾牌坊群、奕世尚書坊。
許國石坊:
位于古徽州府歙縣縣城內,是全國罕見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稱“八腳牌樓”。
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面積78.13平方米。
許國(1527—1596),字維楨,歙縣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萬歷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許氏衣錦還鄉,當年即立此坊。
故坊上鐫有“恩榮”、“先學后臣”、“上臺元老”、“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字樣。
字為館閣體,明書法家董其昌書刻。
許國石坊是仿木構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園石,石料質地堅硬,粗壯厚度,有的一塊就重達四五噸,石坊雕飾藝術更是巧奪天工。
12只獅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礎之上。
這牌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內外側都有精美的圖飾:
南面雕的是“巨龍騰飛”,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許國對朝廷的忠誠;
內側雕“英(鷹)姿(雉)煥(獾)發”,頌揚皇上年輕有為;
東面雕“魚躍龍門”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
內側雕“三報(豹)喜(喜鵲)”,喻許國在萬歷年間的三次升遷。
兩面雕“威鳳祥麟”,“鳳”和“麟”乃文風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會有的,這幅圖稱頌了當時的社會;
內側雕“龍庭舞鷹”,“舞鷹”諧音“武英”,暗示許國身居武英殿大學士的地位。
北面為“瑞鶴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許國的品格高尚脫俗;
內側為“鹿鳴圖”借《詩經·鹿鳴》篇意,表示許國身為禮部尚書,常會嘉賓學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
石坊上的題字都出字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之手。
坊上“先學后臣”按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讀書做菅,它告訴人們許國是科班出身,是憑借才智而成為國家重臣的。
“上臺元老”中“上臺”(即上臺、中臺、下臺之一),“三臺”本來是星象的名稱,而古人常用以象征“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元老”指許國歷任三朝,是朝遷的重臣。
貞白里坊:
貞白里坊位于徽州府歙縣鄭村,為徽州最古老的牌坊。
始建于元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曾重修。仿木結構,二柱一間三樓,高8米,寬5.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