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的神功圣德碑亭四角,各有漢白玉華表一座。每座華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條龍,每個華表上方插有石雕云板,頂部石盤上蹲有一只望天吼,華表底部基座為八邊須彌座,束腰雕有蓮花,刻有云龍。華表外圍各有一圈白玉石圍欄,立柱和擋板之上也雕有云龍。
來到近前,站在底部仰頭張望這一根華表,更為震撼,但見一條條云龍纏繞柱身,張牙舞爪地騰云駕霧地向上翱翔縹緲,頂端望天吼更是仰視九天,好似隨時直上九天而去。
“牌面”
曹七七贊嘆不已:
“這就是華表,相比都十分熟悉,華表又稱作“望柱””
在古老的傳說中,人們把宮前的石犼叫“望君歸”,意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歸,應快回宮料理國事;面向宮內的石犼叫“望君出”,勸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宮內尋歡作樂,應常到宮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難。
說著曹七七分別指了指亭前后的四根柱子,話外之音不言而喻。
“這不都一樣嗎”
人們不以為然。
“就是,天天見了”
“哎呦,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四根華表”
曹七七沉聲說道:
“這四座華表至少距今500多年的歷史了,屬于明朝初期建筑。”
“而且”
她加重語氣到:
“明十三陵這四根華表高10.81米,而金水橋門前的四座華表高度才9.57米。這4根是北京城最高的”
“臥槽?”
眾人大驚。
曹七七繼續放料:
“而且每根柱子上雕有98條龍”
“頂部的圓盤是啥?”
有人忽然問。
“一看就是新來的”
曹七七道:
“之前說過,那叫:承露盤”
漢武帝好神仙,作承露盤以承甘露,以為服食之可以延年。
《史記·孝武本紀》:“其后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顏師古注引《三輔故事》:“建章宮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墩承露,和玉屑飲之。”
自古以來,“露”會被附會為瑞祥之物。
《初學記》引《瑞應圖》說:“露色濃為甘露,王者施德惠,則甘露降其草木。”可見,“甘露降”是帝皇施仁政、德澤萬民的征兆。
又據漢朝郭憲《洞冥記》載:“東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玄黃青露盛之璃器以授帝(指漢武帝)。帝遍賜群臣,得露嘗者,老者皆少,疾病皆愈。”這則傳說反映了漢人的普遍心理,即認為服用甘露可以祛病延壽。基于標榜德政和求長生兩種考慮,漢武帝在長安建造了承露盤用以承接上天賜予的甘露。
其實承露盤中承接的仙露,不過是早晚由于溫差凝結在盤中的水蒸氣。漢武帝就把這些凝結的水珠,當成了長生不老的仙露,將承接下來的露水交由方士。方士再將露水和美玉的碎屑調和而成后,讓漢武帝服下,并且告訴漢武帝這樣就能長生不老了。可是公元前87年,漢武帝還是死了。
“這充分說明,瞎搞,吃棗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