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趙日天回到古代豈不是祖墳都要被刨了?”
“那避諱怎么避呢?”
曹七七想了想,說道:
“古人常需避諱,主要有三種,即改字法、缺筆法和空字法。次要有兩種避名稱字和改變稱呼。”
第一:改字法
改字法是用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以用同義字為最多。此法在秦漢時期已經使用,后代繼續沿用。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時,改“正月”稱“端月”。這是因為秦始皇名政,與正月之“正”本是同一個字,因而避諱。漢武帝名徹,漢朝為了避諱,將二十級爵的最高一級“徹侯”改稱“通侯”。
對于帝王或圣賢之名,眾所共諱,稱為公諱。
公諱所涉及的范圍很廣,主要有如下幾種:
1、改姓。
為避皇帝之諱而改姓。如東漢明帝名莊,班固撰《漢書》,稱“莊子”為“嚴子”。師古注:“嚴子,莊周也。”稱西漢的學者“莊忌”及其子“莊助”為“嚴忌”和“嚴助”。又如宋朝著名的宰相文彥博,祖上本姓敬,在后晉時,因避晉高祖石敬瑭諱,改姓“文”。至后漢,復姓“敬”。入宋,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祖父趙敬(趙匡胤稱帝后追尊為翼祖)諱,又改姓“文”。
2、改名。
為避諱,有直接改原名的,亦有只稱字、號的。如西漢末年的孔莽,為避王莽之諱,改名孔均。《漢書·蒯通傳》:“蒯通本與武帝同諱。”師古注:“本名為徹,其后史家追書為通。”南齊人薛道淵為避齊高帝蕭道成之諱,改名薛淵。《南史·謝裕傳》:“裕字景仁……名與宋武帝(劉裕)諱同,故以字行”。
3、改官名。
改官名包括了改爵名。此類事在西漢時已出現,上述漢改“徹侯”為“通侯”之事,即為改爵例。改官例如隋文帝楊堅父名忠,隋時,將與“忠”同音官名一一改名,如“侍中”改“納言”,“中書”改“內史”等。唐朝為避李世民諱,將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稱“戶部”。又為避高宗李治諱,將“治書侍御史”改稱“御史中丞”。
4、改地名。
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諱,改恒山郡為常山郡。三國時,吳黃龍三年(公元234年),由拳縣野稻自生,統治者認為嘉禾,因改縣名禾興。孫權之孫皓(hào)即位,避其父和諱,又稱禾興名“嘉興”。今之江蘇省南京市在西晉時名建業,后改名建鄴(yè業)[8],建興元年(313年),因避愍(mǐn敏)帝司馬鄴諱,改名“建康”。
5、改年號。
前朝的年號與本朝君主犯諱,亦要避諱。如宋仁宗名禎,宋人撰《新唐書》,將唐太宗年號“貞觀”寫作“真觀”或“正觀”。
6、改干支。
中國在漢代即已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時的時間更早。干支名稱有固定的字。唐高祖李淵父名昞,唐追尊為元皇帝,廟號世祖。唐人修《晉書》《梁書》《北齊書》《北周書》等“八史”時,凡“丙”字,都書作“景”,如“丙辰”作“景辰”,“丙子”作“景子”等。
“大家知道[山藥]這一稱呼是怎么來的嗎?”
曹七七問。
“山藥之前難道不叫山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