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是”
曹七七道。
“為什么都喜歡穿龍袍呢?”
“龍袍,是中國古代帝王的禮服,也是中國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這代表了無上的至尊身份。此外,龍袍并不是單一的一件衣服,它還泛指中國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曹七七道:
“龍袞,卷龍衣也。“卷,俗讀,其通則曰袞。”
《周禮·春官·宗伯》:“(天子)享先王,則袞冕。
《禮記·明堂位》:“有虞氏服韍,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
天子龍袞,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
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自此歷代沿襲為制度。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于是龍袍別稱黃袍。
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龍數一般為9條:前后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里藏1條,于是正背各顯5條。
《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龍吻合帝位“九五之尊”。
“”為什么要將一條龍繡在里襟呢?”
水友詫異。
“因為九是奇數,很難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對稱,于是,將一龍繡在里襟。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于九條,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后都能看到),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曹七七道。
“原來是為了好看哦”
眾人了然于胸。
“差不多,畢竟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嘛”
“老妹兒,歷朝歷代都是九條龍嗎?”
有人提出了質疑。
“也有例外的,明朝皇帝龍袍的龍紋數就多于九條。”
曹七七指了指前方的定陵寶城:
“1958年出土的萬歷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就有十二條龍,被繡在一個圓形的中間,俗稱“團龍”。”
“相比較之下,明世宗嘉靖七年創制的“燕弁服”上的龍更多”
“有多少?”
“由弁帽、袍服、玉帶、襪子和絲履構成的“燕弁服”上的龍紋呈九九之數:前身一個盤龍團紋,后身兩個盤龍方紋,領子和袖子上的龍紋加在一起是45條,衣襟上的龍紋是36條。另外,在腰間的玉帶上還裝飾著九件刻有龍紋的玉片。”
“臥槽?”
“皇帝的龍袍也內卷?”
“畢竟是皇帝,排面輸了咋整”
“呵呵”
“當然,龍與龍名稱也有所不同的”
曹七七道:
“位于袞服前胸和后背的龍,是正身的龍,也就是面向外的龍,被稱為“正龍”或者是“坐龍”;側身的龍叫做“行龍”,行龍也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為升龍和降龍。”
“當然了,龍袍并不是專供皇帝穿著,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只是不能用黃色”
除此之外,